中国史上哪个朝代出现过四京并存?是哪四京
首都,顾名思义,乃“一国之都”。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它的首都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但当今世界,有的国家却有多个首都,比如说:南非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是开普敦,司法首都是布隆方丹;荷兰的法定首都是海牙,行政首都是阿姆斯特丹;玻利维亚的法定首都是苏克雷,行政首都是拉巴斯……南宋时期将都城临安(现在的杭州市)称作“行在”、“行都”,意思是临时首都,“留都开封”;明太祖建都南京,以开封为“留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抗战时期,国都南京沦陷,蒋介石跑到了重庆,称之为“陪都”。
而在我国古代,称国都为“京师”、“京”,因此当朝国都名往往都带“京”字,如“北京”、“南京”、“汴京”等。而东南西北代表方位,那么好奇者会问:咋中国有“北京”、“南京”,怎么没有“东京”(小日本有“东京”)、“西京”呢?不过,乐奀要告诉朋友们,中国古代不仅有“北京”、“南京”,而且有“东京”、“西京”,只是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所指有所不一样。比如说: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京”,到北宋就变成“西京”啦;再比如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把开封称为“北京”,而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获得皇位,定都北京,就是现在的首都北京。而且,更为神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出现过东南西北“四京”并存的奇妙景象。
唐朝时期的“四京”
“西京”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而且中国最强盛的西汉、隋唐两个时期,都以长安为都城,它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更大的都城。西周时,称为“镐京”;隋朝时,称为“大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代隋建唐,将“大兴”改回“长安”,并定都于此。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之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因相对另一处古都洛阳方位而言,而又称“西京”。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东京”洛阳
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头遗址),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建都时间累计也达千年,可以说,洛阳完全可以和长安有一比。而且,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东都洛阳之称始于隋朝,它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营建,并迁于洛阳宫办公。唐朝建立后,有高宗、中宗、睿宗、圣神皇帝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帝等多位皇帝在洛阳办公,时长近50年,当时称为“东都”或“东京”,武则天当政期间更是把他命名为“神都”。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更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和中国历史上更高大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可以这么说,在唐朝,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地位几乎没有差异,但似乎还要更神圣一些。不过,也苦了那些朝中大臣们,要跟着皇帝办公地点的变化,需要东西京来回奔波,甚至举家搬迁。
“北京”太原
太原,古城晋阳,别称并州。在隋朝,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隋末,李渊父子就是在太原起兵而最终夺取天下的,也就是说:太原是唐王朝的发祥地,唐文化的发源地。就连其国号也是因为晋阳古有唐国之故而得名。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高欢父子坐镇晋阳,建立北齐;前有隋炀帝杨广即位前为晋王。唐后的五代十国战乱频仍,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憎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及恐惧太原“龙城”的美誉,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
“南京”成都
如果说唐朝“三京”,想必大家都知道,但要说这第四京--“南京”成都,料想好多人就不是那么清楚了。成都成为“南京”,它与唐朝中期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
成都,中国西南古城,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它是中国历史上存名时间最长的都市之一。成都曾经是三国蜀汉政权的都城,后有五代十国前蜀、后蜀以及明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此为都城。
话说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沦陷。杨国忠献计,劝唐玄宗幸蜀。次年10月底,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马嵬之变”后终于逃到了成都,在这里以太上皇的身份生活了一年左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公元757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遣人迎李隆基回到长安,并以蜀郡为太上皇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并冠以“南京”、“南都”的称号。但让唐玄宗万万没想到的是,一百年后,他的后代子孙唐僖宗被唐末农民起义大军再一次轰到了成都避难,成了他的临时指挥部和根据地,一住就是四年之久。成都也俨然成了另一个长安城。唐代的成都商贸繁荣,与长安、洛阳、太原、绍兴、扬州并称六大都会。
宋朝时期的“四京”
“东京”开封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历史上曾有战国时期魏国,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史称七朝古都。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建宋,仍以汴梁为都城,延续旧制设立开封府。因在洛阳城以东,故又称作“东京”。北宋共历经9帝168年,这个时期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它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繁华、面积更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东京开封,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靖康之难,金国灭北宋,将其改称“汴京”、“南京”,一度成为金国的统治中心。
“西京”洛阳
上面提到,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仍建都开封,称东京汴梁,而以洛阳为“西京”,并明确为宋朝陪都。赵匡胤要把洛阳称为“西京”并做陪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出生地在洛阳。史载,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其父始迁洛阳,他生于洛阳夹马营。
北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设立河南府。西京洛阳,在当时是一座重要的城市,政治上保持陪都地位,“衣冠将相占籍繁多”,“生居洛阳”,这里是士大夫们向往的地方。北宋时期的洛阳不仅是贵族世家聚集的地方,也是知识阶层集中的地方,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富弼、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都居住在这里,堪称是当时的另一个文化中心。洛阳城,令人向往的地方!甚至当初,宋太祖赵匡胤也动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只是因他弟弟赵光义一句冠冕堂皇的“在德不在险”而受阻。后有史学家分析,其时开封府尹为赵光义(法定皇位继承人),而河南府尹为赵匡胤次子德芳的岳父焦继勳,赵匡胤有心传位于德芳。
就是这样一座经济文化实力非凡、交通便利、人文荟萃的繁华都市,却在“靖康之难”中再遭毁灭性打击,从此元气大伤而沦为一个地方性城市。
“南京”商丘
“火神”阏伯,帝喾高辛氏之子,封地为“商”,死后葬于封地,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这就是如今“商丘”地名的由来。它曾经是夏朝、商朝的都城,也是周朝宋国的都城,因此商丘古称“宋州”。同时也是西汉初期梁国封地都城,时称“睢阳”。
商丘,后周时就叫“宋州”,设归德府,它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周世宗柴荣时,赵匡胤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更高统帅兼卫戍区司令员,从此掌握了后周的兵权。而且宋朝的国号也源于此!北宋初年,复置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升为南京,复为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商丘)即位,商丘又成为南宋的开国都城。
《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当时“南京”商丘的情况:“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门曰重熙、颁庆,殿曰归德。京城周回一十五里四十步。”不难看出,当时的商丘确实有大都市的气派,迎来了其历史上第三个大的经济繁荣时期(前两次分别为春秋时期作为宋国都城、西汉梁国梁孝王时期)。不过,现存的商丘古城,乃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至今也有600年历史。
“北京”大名
“北京”大名府故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6公里大街乡一带。大名府城始建于唐僖宗中和(881-884年)年间。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强敌辽国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至河北唐山),声言南下攻宋。仁宗权衡再三后采纳主战派吕夷简的意见,决定御驾亲征,并建大名府为陪都,设置北京留守,称北京大名府,以控扼河朔,防备契丹南下。为此安排对大名内外城进行了增修,将内城修做宫城,作为皇帝指挥作战和临时居住场所。当然,显而易见的是:“北京”与其他“三京”相比,其地位和作用要低不少。
史载,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乃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而“北京”大名作为都城,还有两次:一次是此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即在魏州(即大名)登上皇帝位的,都名“东京”,灭后梁之后才迁都洛阳;另一次是此后的金国灭宋后,金人扶植宋朝降臣、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傀儡政权—“大齐”(1130-1137年),建都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两年后迁都汴京,改北京(大名)为北都、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