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禹锡和白居易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当刘禹锡和白居易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当时的白居易置办宴席为他接风洗尘,并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他这二十多年的坎坷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则是以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和,当场向白居易吐露了自己压抑二十多年的心声。这首诗的颈联是一个千古名句,鼓舞了无数的失意之人。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话翻译:
巴山和楚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流放那些犯人的凄凉之地。而我就像是一件被弃用之物一样,被扔在那里,孤零零地度过了二十三年时间。
在这穷山恶水的环境里,我时常因为怀念那些故人,莫名其妙地吟诵起了《思旧赋》。等我这次回到中原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已经恍如隔世了。
在这沉船的旁边,有上千艘的新船,已经扬起了风帆,正在向前航行着;在这棵枯死的树前面,更是有一万株新木,即将迎来它们的青春。
在这次的宴席上,听到了你安慰我的这一番话,我的内心感觉好了很多。就让我借着这一杯老酒,来振奋一下自己的精神吧!
刘禹锡曾被流放到郎州、和州和夔州等地,前两个地方在古代属于“楚地”,而“夔州”则属于巴州。因为地处偏僻,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所以人烟非常稀少。
因此“巴山和楚水”,自古以来就被当成流放罪犯的场所。古代寻常百姓,生活得已经十分清苦了,再被流放到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刘禹锡在那种地方一呆,就是二十三年。他从一个三十四岁的青壮年人,在这种穷山恶水的地方,熬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
刘禹锡说,自己好像是被人“弃置”在了那个地方一样。就像是一件东西,主人家觉得不好使了,于是就不要了,然后就随随便便往角落里一扔,再也不管他的死活了。
等到主人家再次想起他,并把他召回来的时候,他人生中最宝贵的青壮年时代,早就已经白白地浪费掉了,想要再为主人家做一些什么,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刘禹锡几乎每天都在怀念过去,怀念那些在“永贞革新”中与他一同遭到迫害的、志同道合的同僚们。
不过,刘禹锡这些同僚中的很多人,当时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刘禹锡在这里,说自己是“怀旧空吟《闻笛赋》”。
《闻笛赋》是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当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的残暴统治而遭到杀害。向秀后来经过他们的坟墓,写下此赋追思他们。
刘禹锡之所以要提到这个《思旧赋》,其实就是说自己也和西晋的向秀一样,在怀念自己当年的同僚,也想写下一点东西来追思他们。
刘禹锡这些同僚中有的人,是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以前,就已经遇害了;而另外一些人也在被贬之后,相继病死在了各自的任所内。
这种写法说明,在“巴山楚水”呆了二十三年的刘禹锡,依旧对二十三年前那一场不幸的遭遇耿耿于怀。对于朝中那些政敌,他依然看不惯,依然想要和他们对着干。
其实,刘禹锡是一个脾气非常硬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刚”。“永贞革新”失败后,他与另外七人一同被贬。十年以后,刘禹锡本来得到了一个机会,和朋友一道回到了京师。
结果,刚回京城不久,刘禹锡就因为看不惯朝中那些政敌的丑恶嘴脸,借着跑到玄都观去看桃花的机会,写下了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可是,刘禹锡一顿疯狂嘲讽之后,结果不但没有打击到那些政敌,反而还让自己又陷入了舆论的包围。很快,他就又被贬出了京城,又过了十多年才能重新回去。
就在这一次扬州与白居易见面之后,刘禹锡又一次回到了长安。又过了一两年的时间,刘禹锡再度硬刚朝中权贵,他又跑去游玄都观看桃花了,完事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在这首著名的诗中,刘禹锡借着故地重游的机会,继续讽刺朝中那些奸党,并且还留下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名句,表示自己绝不屈服。
由此可见,刘禹锡这个人的性格中,自带刚强的一面。即使是被贬谪到蛮荒之地,折磨了二十多年以后,这种骨子里的刚强,依然未被磨灭。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真正含义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说一下这首诗中“颈联”的名句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一直被当成励志名言在学生中广为传播。
如果把它们单独提出来看的话,似乎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做“沉舟”、“病树”,不要意志消沉,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迎难而上,追赶潮流。
但是事实上,刘禹锡当年写下这一联诗句,想要表达的却并非这个意思。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一点,其实明、清时期的两位学者,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胡震亨说:“不胜官途迟速荣悴之感。”清代的沈德潜说:“‘沉舟’二句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胡震亨认为刘禹锡是在说:世事变化过快,官场的人事更迭速度,已经到了让他无法适应的地步。
沈德潜则认为刘禹锡是在说:造物主弄人,有一些事情是早已经注定的,单凭人力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才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如果领悟到了这两句诗的个中真谛,那么终此一生,就再也不会为了个人的际遇坎坷,而一直耿耿于怀了。
尽管如此的解释,会让很多人感觉到有一些沮丧,但是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够承接住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要表达的意思,让整首诗的“文气”一贯到底。
“永贞革新”在刘禹锡看来,自然是为了唐王朝好的。然而,当他看到没有这场革命,唐王朝的历史车轮,依旧还是在继续向前的时候,内心难免会很沮丧。
二十三年以来,刘禹锡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失。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在朝中支持他的那些人,如今也已经全都作了古。
朝廷每一年都会选拔新的人才,官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些变化让刘禹锡感觉到自己就好像是神话传说中的那个樵夫,误入仙境之后再返回到人世间,一切都变得陌生了。
结语
每一个人读古诗词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解读 *** ,因此今人读古诗,往往就会有读“不通”的地方。
在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诗中典故的情况下,今人读古诗,时常会“断章取义”,把诗句按照自己的表面认识去解读。
其实,除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以外,被今人误解的古诗还有不少。其中有两句非常有名,那就是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这两句诗,本来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诗句,结果也因为一些“误会”,被当成了对老师的歌颂。单独将这两句诗提取出来并用来歌颂老师,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随着最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李商隐诗歌的深入研究与普及,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拿这两句诗来歌颂老师了。
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依然被当成励志名言在传播,而且很多人确实受到了这两句诗的鼓舞,重新振作了起来。
虽然刘禹锡这两句诗的原意不是如此,但是把这两句诗抽离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理解成为励志名言,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