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所作,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时期文学家、词人、音乐家。其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淮左名都》、《疏影》、《暗香》等。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姜夔少年贫穷,但却为人清高,屡试不第后,终生未仕。他一生湖海飘零,寄人篱下。姜夔年轻时四处流浪的过程中,结识了诗人萧德藻,两人情趣相投,遂结为忘年之交。
萧德藻很赏识姜夔的才华,乃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之后,还将姜夔介绍给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赞赏不已,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姜夔又推荐给另一位著名诗人范成大。
姜夔所作的词多为写湖山之美和身世之慨,感念旧游,寄物托情,也有咏叹时事者,皆为精深奥妙之作。
姜夔词风潇洒俊雅,笔力峭拔,讲究韵律,多自度腔,其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其音节文采为一时之冠。姜夔也是宋代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年轻时曾路过扬州,目睹了多年前因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的南侵,扬州遭受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他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乃作出一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扬州慢·淮左名都》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根据序文,我们可知,这首《扬州慢》乃是姜夔感慨今昔,而自度此曲,这首词也是姜夔的代表作。
词的上片写姜夔初到扬州的所见所感,“淮左名都”指的就是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词的上片有虚写,也有实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主要是写出了姜夔之前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耳闻,属虚写;而“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则是姜夔此时的亲眼所见。正是因为有之前的美好传闻,才有了当前的触目惊心!
在下片中,姜夔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系列诗意,以昔日之繁华,来反衬今日之萧飒、冷落。
“杜郎”也成为词人的化身,当年杜牧曾在扬州任职,“算而今、重到须惊”是说料想杜牧今天,重来此地一定也会很吃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两句都化用杜牧的两首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明月应该是今昔荣枯的唯一见证者吧!而冷月无声,一个“冷”字,给人生出无边凄凉。
清代学者先著、程洪在著作《词洁辑评》评价:“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
末句说逢时必发的桥边红药,是有情的吗?它年年花开,又是为谁而生呢?表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至此,一种旷古的幽怨,笼罩全篇。
姜夔此词笔法空灵,寄寓深长,读来声调凄婉,实为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