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外国干涉分别有谁 黎巴嫩内战主要民团是由谁组成的
外国干涉
巴解组织参与内战
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 *** 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 *** 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 *** 教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 *** 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 *** 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 *** 黎巴嫩军,公开倒向 *** 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 *** 面临垮台。
叙利亚占领阶段
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970-197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 *** 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 *** 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基督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 *** 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 *** 国家。8月23日,基督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 *** 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 *** 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杀害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但是众多证据指明大屠杀过程中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给了长枪党人以支持,所以成为了国际社会谴责的对象。
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基督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 *** 教派的坚决 *** ,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基督教派与 *** 教派领导人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 *** 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 *** 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
各派混战
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被迫提出全国和解的主张,提议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领导人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建立稳定 *** 的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六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 *** 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 *** 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 *** 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 *** 。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 *** 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领导人 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 *** 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伊朗革命卫队的干涉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 *** 阿迈勒运动民兵与 *** 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 *** 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 *** 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米歇尔奥恩驱逐叙利亚驻军的尝试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 *** 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利用 *** 总统职权之机发起进攻,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黎 *** 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 *** 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 *** 和当选总统。
叙利亚再次干涉
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 *** 支持的黎 *** 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基督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 *** 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 *** 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总结
黎巴嫩曾经有着中东瑞士之称的发达国家。但作为法国殖民统治的遗留产物,黎巴嫩的政治体制先天就依赖于脆弱的教派力量平衡。随着五六十年代黎巴嫩人口结构的变化,基督徒失去了多数派的地位。但基督教上层统治集团依旧顽固维护其既得利益,令各教派之间的政治分裂不断加深。黎巴嫩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叙利亚及西方势力各取所需,支持亲附于己的武装派别,致使内战愈旷日持久,黎巴嫩的经济也处于崩溃边缘。
民团的组成
基督徒在黎巴嫩独立之后长期控制 *** ,但在1960年代,这种权力垄断引起愈来愈多的 *** 和非宗教的左翼分子的不满;更在1969年加入黎巴嫩国民运动。黎巴嫩国民运动提出新的人口普查(上一次在1932年),以反映国内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数据计划一个新的 *** 架构。它被视为对基督教势力的一种致命的威胁(尤其是马劳尼特派)。虽然联盟的组合比马劳尼特派首领和许多观察者说的 *** 教对基督教更为复杂得多。
双方都无法解决他们的利益冲突,开始组织民团;本来是用作自卫,但形势进一步恶化的时候,他们已经与军队无异。中央 *** 的权力被迅速破坏,他们维持秩序的能力亦因为黎巴嫩军队的性质而大大减弱。黎巴嫩军队的人数是中东各国军队中人数最少的其中之一,而且他们军队内的人口比例是与国内种族的人口比例相同的。当军人转投非宗教的民团之时,军队就无法再控制那些军团﹑巴解,或管制外来干预。而且,由于 *** ,包括那些军官和高官,是由基督徒领导的; *** 人口对于 *** 或军队的信任相当低。黎巴嫩军队的瓦解最终引致 *** 武装组织宣布他们不再听命于黎军。
在整场战争中,几乎没有民团是本着人权的标准行军的,而且宗派冲突令手无寸铁的平民也经常成为目标。战争一直拖延,而民团亦变成犯罪集团,以犯罪为主要工作,而非战斗。他们的资金主要来自:
外来支援:多数来自 *** *** ﹑以色列﹑或西方国家;通常都是跟他们一直有联系的。联盟的组合也变动得非常快。
以平民作牺牲品:敲诈﹑盗窃﹑银行劫案与设立需要钱通关的关卡等,在各营都很普遍。在停火期间,很多民团都在他们家乡的范围内以犯罪集团形式运作。
走私:内战期间,黎巴嫩成为了世界更大的毒品制造商,大部分 *** 的 *** 都集中在贝卡谷地。而枪械﹑物资等很多贼赃都成为了走私品--无论有没有战争,黎巴嫩都是欧阿商业的中间人。有很多场仗都是在黎巴嫩的港口打的,就是为了方便走私客。
主要民团
基督教民团
基督教民团的武装由西德和比利时提供,他们从黎巴嫩北面较大的基督徒人口中取得支持。他们通常都是右翼份子,有些则受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影响。所有更大的基督教民团都是马劳尼特派为主的,其他的宗派作为一个次要的角色。
更大势力的基督教民团是杰马耶尔领导下的Phalange。它们在1977年协助成立在1986年被格基领导的黎巴嫩军队。有一小部分是极端的黎巴嫩杉保卫者。这些民团很快在基督教控制的东贝鲁特和很多 *** 大楼建立了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