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晚望》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贾岛《雪晴晚望》写于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释无可(著名诗僧)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诗中描写了当时所见所感,特别是借物抒情,突出了独行孑孑(没有人相伴,很孤独的意思)而寒寂之感。全诗在“望”中展开,分别描写了“雪”、“晴”、“晚”几个方面。全诗如下: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道:“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外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溪云几万重”是“望”之所见。诗人运用了夸张手法来突出“溪云”浓重。这一句中,诗人选择了“溪”、“云”两个意象,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诗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不但拉开了距离,造成想象空间,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视点在山上,一眼望去,在阳光斜照下,溪水与上空升腾起的云朵混合一体,相互照应,重重叠叠,表现出十分壮丽的图景,为后面描写和抒情奠定了基础。。
颔联紧承首联写道:“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白屋”即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这一句是承 “溪云几万重”中“溪云”而来的。上一句是说,溪水中,打鱼人划着小船回到自己的茅屋,远处高山上夕阳西下了。“寒日”中的“寒”用得很妙,不但说明了夕阳西下,山中寒冷的景象,更是诗人心中的凄寒体现。特别是与“归”和“下”两个动词(都有回归、回家的意思)关合一起,说明了该归的就归,该下的就下,而诗人却寄居在寺院,不能归,此时此刻不免隐隐生起他乡游子因考试失落而产生的凄凉之感。可以说,这好像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道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承上联在意义上一转,诗人写道:“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烟”像烟的雾霭。“冈草”看是虚弱的草,实则是生命力特别旺盛。意思是说,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这里,诗人运用了“野火”与“断烟”,不但表明了一明一暗,而且也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因“野火”使我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其实,也许诗人就是要表现这“冈草”的顽强生命力。可以说,诗人在这里,借用“野火”、“冈草”和“石松”几个意象,就是表现了自己纯洁、劲节和远大志向。
尾联一合,在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之后,诗人写道:“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上句中的“回”即回头看、回看。意思是说,夜幕降临,什么也看不到了,诗人只好回寺院去。其中,一个“却”字,可以说,是副词表意,把诗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下句写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这里的“钟声”很有意蕴的,可以说,它不但“打”出了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屡试不第而栖身荒山古寺的伤感,而且也暗示了诗人心中萌生瞿昙(即释迦牟尼,这里暗示诗人进入佛教)之念。所以,这“闻打暮天钟”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是诗人“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贾岛《送无可上人》)思想的体现。这样结尾,不但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且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从而提高诗歌的审美效果。
在艺术上,首先,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形象地表现了“雪”、“晴”、“晚”的特点。其次,用词准确生动,表现出语言的渗透力。再次,形象含蓄,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第四,表现诗人贾岛的“郊寒岛瘦”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