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赞美抗日英雄的诗句:海鸥将军千古

诗词文献3年前 (2021-10-20)190

1943年3月, *** 在延安曾写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首诗根据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 诗词全编鉴赏》,第474页。)

这位被 *** 称为“海鸥”将军的人,名叫戴安澜,号“海鸥”。戴安澜因之成为了唯一获 *** 诗悼的国军将领。

戴安澜是安徽省无为县风和村人(即牛埠镇),生于1904年11月25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作战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后晋升为团长。抗战爆发后,先后在 *** 军队中任73旅旅长、89师副师长。

1939年,戴安澜升任 *** 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这一年他仅有35岁。据笔者考证,第200师是中国军队的之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1939年冬, *** 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部在广西大明山区与日寇战于昆仑关(在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昆仑关地形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侵占昆仑关的日本军队是在日俄战争时期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之主力第12旅团,及后来增援的两个联队,由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亲自在九塘指挥。杜部戴安澜将军率机械化师担任正面反攻,用火牛战术,冒着密集的炮火,爬向日军堡垒,冲毁敌军层层铁丝网等防御工事,重创日寇。

戴将军亲赴战壕指挥,冲锋陷阵,首克同兴堡。昆仑关战役一个多月,歼敌6000余人,俘获甚多,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和联队长三木吉之助于九塘和昆仑关之间。昆仑关战役使日军第12旅团已经名存实亡。中国军队虽然伤亡14000余人,但基本干部仍健全。中国军队能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基本消灭了其各级指挥官,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战例。战斗中戴将军身负重伤,仍奋勇作战,因此荣获国共两党联合颁发的三黄“宝鼎”勋章。戴将军初到昆仑关部署阵地时,即发出豪言壮语,说:“中国古时有上元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后来果然如期攻夺。此役后,戴安澜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1941年12月,日寇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冲直闯,连陷香港、关岛、威克岛、菲律宾,侵占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新加坡军港。继之将其魔掌深入东南亚各国,进犯缅甸,西进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岛之门。驻缅甸英军,一路惨败,士无斗志。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国西南边疆遭受严重威胁。

1942年初,我国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3月18日,戴将军率第5军200师担任过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抗日,进驻缅甸南部的同古(东瓜)地区,同日寇第55师团展开激烈战斗,戴以孤军深入,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军。

同古地区乃一片平原,无防守之地势,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后经十余日激战,敌军终于无可奈何,乃陆续增援,至兵力超过我军五倍。然其死亡人数亦超过我军五倍以上。戴安澜将军威名令敌胆寒。这是中国远征军对英军、缅军作出的重大贡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也予以报道,表示赞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远东战场上唯一的捷报。

戴安澜将军完成固守同古,以待援军之使命已达,遂奉令突围,经一天一夜激战,进克棠吉据点。后因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我军后方进行围攻,戴将军孤军作战,四面受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相机歼敌。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野人山,无衣无食,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70余日,备极艰苦。

敌军据险阻击,1942年5月17日,大雨滂沱,戴安澜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胸、腹部,血流如注,当时又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进军至茅邦时,流尽最后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时40分与世长辞。年仅38岁。全军闻之,无不泪下。

回国后,200师官兵护卫着戴安澜将军的灵柩,途经昆明、贵阳等地,至全州,将灵柩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隆重奠祭,无不怆然泪下,哀叹痛失英豪!他的精神和业绩,在当时曾得到包括国共两党和美英盟国在内的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称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中“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之一人”。

美国官方认为,同古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同古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晤士报》称之:“同古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1943年4月1日,国民 *** 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在重庆的蒋介石献赠挽联一副,祭奠戴安澜: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在延安的 *** 也撰写了本文前面所提的那首大气磅礴的挽诗,遥祭戴安澜将军的不朽英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10/405746.html

“赞美抗日英雄的诗句:海鸥将军千古” 的相关文章

在政治、诗歌等方面,赵翼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诗歌等方面,赵翼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赵翼(1727—1814年6月5日),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

柳浑: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是一位刚直宰相

柳浑: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是一位刚直宰相

柳浑(714年-789年3月6日),原名柳载,字夷旷,一字惟深,唐朝宰相、诗人,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柳浑出身河东柳氏东眷房 ,他早孤,却力学不辍。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历任单父县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等职。后为...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唐代官员、诗人,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他的一生顺分顺水,高官长寿,文学水平也丝毫不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贺知章的故事吧。唐代,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那个时代,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一时涌现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诗人,诞生了约5万首诗歌。因此...

裴休简介:唐朝中晚期名相,《全唐文》录有其文九篇

裴休简介:唐朝中晚期名相,《全唐文》录有其文九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休(791年—86...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

杨藩是《薛丁山征西》中的人物,与薛仁贵之死有何关系?

杨藩是《薛丁山征西》中的人物,与薛仁贵之死有何关系?

杨藩是《薛丁山征西》中的人物,西番国的大将,全书中2号反派。任白虎关的总兵,其貌不扬,但是力大无穷,掌中一口金背大砍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与薛仁贵之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因为其父杨虎和寒江关总兵,樊梨花的父亲樊洪有交情,所以没出生前就和樊梨花指腹为婚,...

宋仁宗的后宫中有多少妃子?《宋史》中记载了哪几位?

宋仁宗的后宫中有多少妃子?《宋史》中记载了哪几位?

大家好,说起宋仁宗的后宫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清平乐》播出后,宋仁宗和他的妃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有愚蠢泼辣的郭皇后,温文淑雅的曹皇后,青梅竹马的苗心禾,大胆张扬的张贵妃,貌美心巧的董秋和等等,这些人物在历史上也有原型,不过有名气和重要的人都被收录...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