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朝三暮四的含义】
1、《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2、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
3、《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鎛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4、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5、元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6、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朝三暮四,令人莫测。
7、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
释义:
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