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与莎士比亚有哪些共同点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
莫里哀也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位置。而威廉·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莫里哀与莎士比亚都为世界文学史带来很大的贡献。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就能发现两个人在作品中都有过一个“铁公鸡”的形象。
莫里哀剧照
在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中,阿巴贡的吝啬形象让人难以忘怀。相似的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两个人很相似,对金钱有极度的渴望,但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阿巴贡在仆人和儿女眼里就是个“铁公鸡”,自私自利,因为贪婪和爱财,阿巴贡不惜牺牲儿女的幸福。故事最后有个完美的结局,儿女的婚事得到解决,并且不用阿巴贡掏出来一分钱。而夏洛克一开始借给安东尼奥高利贷,后来不惜要割下对方的一块肉,是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以往的羞辱,于是夏洛克相对于阿巴贡更多了一分阴冷。更能看出他的狭窄心胸,极强的报复心。夏洛克是个犹太人,单从身份上来讲,这个人物就多了一分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夏洛克的亲人离开了,仆人也走了,他自己最后也输掉了剩下的财产。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角色是这喜剧中的结局是最为悲惨的。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穿越历史的场合依然能够警醒世人。在他们笔下,各种角色也是一种观点的映射。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角色,旨在阐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作为读者,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去了解,去认识这些作者眼中的世界。
莎士比亚的读书故事
莎士比亚出生于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当地的一镇之长,小时候不愁吃不愁穿。不过后来他的爸爸因为投资不利,导致整个家庭都破产了,才13岁的莎士比亚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无忧无虑了。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他都没有放弃读书,莎士比亚的读书故事一直都被很多人视为读书的榜样。
莎士比亚画像
在家里还没有破产之前,莎士比亚不是纨绔子弟,而是非常珍惜读书的每一分每一秒,不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只要有空就会去读书。他那时候在当地的一个文学类学校上课。6年的时间里,即使上课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是他想方设法挤出时间把那个学校图书馆里的文艺类图书都读完了,那些书超过1000本,并且能够背诵很多诗和经典剧本的对话。在小学时,莎士比亚的读书故事被很多人传为佳话。
因为父亲喜欢看戏,莎士比亚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只要有演出就跟伙伴们模仿,还自己做编剧和演员。父亲投资失败之后,他一直都在为养家而奔波,但是一直都没有放弃戏剧,后来找到了一份为剧院看门的工作,慢慢开始跑龙套。伦敦闹鼠疫的时候经济不好,很多人都走了,剧院也开不成了,而莎士比亚趁这两年充电,读了很多关于戏剧的书、文学的书、哲学的书等等,也是这两年莎士比亚开始了戏剧的创作。
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无论有多忙,莎士比亚都坚持读书,坚持戏剧的梦想。正是因为莎士比亚的读书故事,才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等作品的问世。
莎士比亚的成名作
莎士比亚是英国声名远播的剧作大师,他的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让人赞叹。据统计,在现今所流传的莎翁作品中,戏剧数量达37部、14行诗共154首。其作品被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阵热潮。研究莎士比亚作品被称为“莎学”,同中国的“红学”相媲美,而这也足以说明莎翁的作品魅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那么在诸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成名作到底是哪一部呢?莎士比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的成名作,因为在这之后,莎士比亚声名鹊起并写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莎士比亚的写作生涯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之一阶段以理想主义为特色,第二层则蒙上了现实的外衣,最后转向了浪漫主义的风格,这也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发展的大概演变轨迹。
优秀的作品总是不会脱离时代背景的,莎翁作品的三个层次的转变是有着其历史根源的。在创作早期,英国处于快速发展期,莎翁的作品涂抹着厚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中期不断加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让莎士比亚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作品也更多表现了对现实地批判。创作后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遭遇破灭,其作品开始向浪漫主义的方向发展。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的成名作,处于莎翁作品创作的较早时期。这部作品也见证了莎翁的作品向另一层次的转折,在这一作品中,结合了作者初期的传统写作风格和后期自由风格的优点,成为一部传唱不衰的经典剧作。
莎士比亚是怎么死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坛巨将,生于1564年,死于1616年。 他一生作品无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作品跨越时代和年龄,成为人们记忆中永远的经典。伟大人物的生与死历来引人关注,多年来,关于莎士比亚是怎么死的,一直众说纷纭,病逝或谋杀的分析引来无数想像。
莎士比亚剧照
因为艺术和商业的需要,莎士比亚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往返于伦敦和故乡之间,夫妻聚少离多。有推测莎士比亚的妻子曾长期单独一人在家乡斯特拉福抚养三个孩子,再看莎士比亚的遗嘱,只给妻子一张“次好”的床,所以家庭关系不睦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像所有平民百姓,儿女也是莎士比亚的爱和痛,因为二女婿的婚外情让他们夫妇二人被逐离教会,所以莎士比亚愤而修改遗嘱,把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喜爱的大女儿。莎士比亚的家事恐怕只有人家自己才最清楚,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烦忧,相信也缠绕着他的身心和情感,也影响着人们对他去世原因的分析和思索。近天命之年莎士比亚返回故乡隐居,在52岁生日当天病死在家中。史实的说法是死于疾病,但具体病因不详,这也给另一种阴谋论调留下了空间,说是莎士比亚的亲戚——可能是他妹夫,又可能是他女婿——谋杀了文学家。出于对莎士比亚的喜爱,无数人用多种 *** 想要证明他真正的死因,甚至想不顾他墓碑上的诅咒,用现代基因技术抖胆一试。但莎士比亚是怎么死的,至今仍无定论。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像是一句对他离世之谜的谶语,让人琢磨玩味到现在。莎士比亚是怎么死的或许已不是最重要的,以他忌日命名的“世界读书日”或许才是人们对这位天才离世的更好纪念。
莎士比亚墓
莎士比亚出生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城坐立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他的家就在这座城的亨利街中,莎士比亚出生时在一间教堂中接受过洗礼,并且在他逝世之后也是将墓建立在了这间教堂。那莎士比亚墓是建立在斯特拉特福的哪间教堂呢?
莎士比亚墓
莎士比亚出生时接受洗礼的教堂是斯特拉特福的三一教堂,也是在十七世纪初莎士比亚逝世后建立墓碑的教堂。并且,莎士比亚的家人逝世也是在这间教堂建立的墓碑,这间教堂算是莎士比亚逝世后的家吧!莎士比亚在世时亲自为自己撰写了碑文,据说是为了警告或防止世人来移动他的尸骨:“请看在创世主--耶稣的面子上,不要挖掘我的墓碑,不动墓碑的人,我会一直祝福你;动了墓碑的人,我将永久诅咒你。”那莎士比亚墓自建立到今,是否有人移动过呢?
莎士比亚墓自建立到今天,已有四百年了,那在这四百年间,莎士比亚的遗体真的有人动过么?资料显示,在两百年前,世间就流传说莎士比亚的头骨被人盗走。考古学家为了探实这件事的真实性,用地质雷达探索仪在莎士比亚墓所在的三一教堂内部进行探测。该探索仪可以在不破坏墓地的情况下,告知考古学家所要知道的事情。然探测后的结果,证实了两百年前的舆论是真实的,莎士比亚的头骨是真的不见了。而今,莎士比亚的头骨还在探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