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戏剧家萨特的戏剧作品介绍
萨特戏剧作品
萨特戏剧作品主要有《恭顺的 *** 》、《苍蝇》、《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禁闭》和《魔鬼与上帝》等。
《恭顺的 *** 》场景照
《恭顺的 *** 》是萨特的之一部戏剧作品,也被翻译成《可尊敬的 *** 》。主要将的是一个名叫利茜的 *** ,无意中卷入了一桩白人杀害黑人的案件之中。但是利茜拒绝接受白人的威吓和利诱,坚持为死去的黑人伸张正义的故事。
话剧《苍蝇》是萨特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赋予了存在主义色彩的作品,主要讲诉了俄瑞斯忒斯鼓励在战争之后的人们扫清悲观情绪,重新投入现实生活的故事。
《死无葬身之地》是作者萨特在1946年期间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萨特的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也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讲诉的是几个抵抗组织的村民,被法西斯逮捕,被严刑拷打之后,依然慷慨赴死的故事。
《肮脏的手》讲诉的是一个名叫雨果的刺客,奉路易之命,前去刺杀他的政敌贺德雷。在雨果接近贺德雷的时候,他完全被贺德雷的领导才能所折服,因此导致他事情败露。贺德雷原谅了雨果,但就在同时,雨果撞见了贺德雷正和自己的妻子接吻的场景,于是杀死了贺德雷。路易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权力的宝座,他试图让雨果妥协,但是雨果最终选择自我毁灭的故事。
《禁闭》说的是三个在地狱人,互相隐瞒自己生前犯下的罪恶,并对对方进行拷问折磨的故事。
由萨特本人所言,在他的戏剧作品中,《魔鬼与上帝》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因此这部主要讲诉格茨弃恶从善经历的作品,可以视为萨特戏剧作品的巅峰之作。
萨特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是萨特在存在主义鼻祖克尔凯郭尔的基础上,摒弃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和发扬胡塞尔的非理性存在主义的一门学科。
萨特的照片
后人在评价克尔凯郭尔的时候,都会给他冠以两个名词,即神学家和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同时也否认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人的存在和感知即为真理。但他作为神学家的同时,无可避免地在他的哲学理念中加入了宗教色彩。萨特在克尔凯郭尔的基础上,剔除了宗教主义,提出了无神论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首先,萨特认为人的感知即为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感知先于本质,如果人不存在,那么所有感知也将失去,这也是“存在先于本质”。
其次,萨特认为这个世界是充满了丑恶的,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往往无可避免,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荒谬的,而人身处于这个社会,同样也是痛苦的。这就是他所谓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的理论。
第三,萨特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这个自由的观念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也就是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他不选择,也是他选择了“不选择”,这个权力不能被任何人侵犯,即“自由选择”。这个观点被称为是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人道主义的表现。
萨特和波伏娃
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十分奇特,他们既不是夫妻,但又是事实上的夫妻。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两人都拥有很高的学识,可以说,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红颜知己。
萨特和波伏娃在咖啡馆
萨特出生于1905年,伏波娃出生于1908年,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三岁。萨特和波伏娃是一起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而且也在同一年毕业。当时的毕业成绩,萨特位列全校之一,波伏娃全校第二。也正是在这次毕业考试中,让他们两个人开始相识。
波伏娃和萨特一样,也是一个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女性,他们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对文学和哲学方面,也有着共同的见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令人捉摸不透。他们的居所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但还是坚持每天见面,在见面的时候,经常一起谈论工作和文学,也经常一起外出旅行。
在某一段时期里,萨特和波伏娃有各自的情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关系发展,他们之间是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
1980年,萨特去世之后,波伏娃写了一本带有回忆录性质和自传体性质的作品,名为《永别的仪式》。在文中,她深切地怀念了和萨特一起生活的经历,流露出她对萨特的深厚的爱意。
在萨特和波伏娃之间,他们有着一种不是爱情却胜似爱情的东西,虽然他们没有名义上的夫妻,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却比真正的夫妻还要像,因此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恋人、朋友、战友等多种关系的结合体。
萨特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萨特是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曾获得过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家,是20世纪哲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那么萨特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呢?
萨特的画像
萨特的哲学思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哲学范畴的存在主义和精神范畴的人道主义相结合,其次是通过对人的研究,得出人的意识即为存在的哲学思想。
在萨特看来,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属于统一范畴,而存在主义是被深化了的人道主义。虽然这两个思想学说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但是萨特认为,去除人道主义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即是所谓的存在主义。而存在主义在思想方面,比人道主义更为深入,即为人的行为都是自由的,而且这种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被剥夺的。人的每一个选择行为,都代表了其个人的意志,即使这个人选择了被奴役,那么“被奴役”就是这个人的选择。
“意识”是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个人和思考两个行为之中,应当区分对待。他认为个人是意识组成的一部分,是意识的第二性构成物。而意识则是人的本质,通过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人类所生存的环境。
了解萨特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步,也可以使人更容易地了解自己。萨特的哲学思想,代表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代表思想。
萨特情人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他的情人很多,而且关系都极其复杂。如果拍成电视剧,或许用上一百集也并不能完全诠释他和那些女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萨特情人中,最主要的还是波伏娃。
萨特和波伏娃
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也十分微妙,他们之间既是恋人,也是朋友、同事。波伏娃有些同性恋主义倾向,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应该是双性恋。她打从心底里仰慕萨特,也对萨特充满了爱意,但是他们两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结婚。如果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为红颜知己,但他们却存在着不纯净的性关系,如果说他们是恋人,但事实上两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都有着各自的情人。最主要的是,陪着萨特走完一生的,正是这位波伏娃夫人。
在年轻时期,波伏娃有过一个情人,当然是在已经和萨特相识之后。她的这位情人名叫博斯特,而博斯特的夫人,奥尔加·科萨基维克兹也正巧是波伏娃在1934年的学生,有些资料标明,波伏娃和奥尔加之间,也存在着同性之间的关系。其后的故事发展更令人咂舌,萨特在和奥尔加见面之后,竟然也爱上了这个风姿绰约的夫人,并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攻势。但是奥尔加却对波伏娃情有独钟,最终让萨特没有得逞。
因此在波伏娃之后,奥尔加算是第二个萨特情人了。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多重奏恋爱故事并没有结束。不久之后,萨特爱上了奥尔加的妹妹万达。万达并不像她的姐姐奥尔加一样,拥有双性恋的癖好,因此很快就被萨特追到了手,并从1938年起,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唯一插入这段多重奏爱情故事的女性,是米歇尔·维安,她可以算是第四位萨特情人,也是和以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多大牵扯的人物。她从1947年开始成为了萨特情人,并一直持续到萨特去世。
在和奥尔加关系暧昧,和万达、米歇尔·维安等人纠缠不清的时候,萨特还是和波伏娃保持着关系往来。
萨特生平简介
通过对萨特生平简介,可以发现他是一位在20世纪最为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的萨特
萨特全名为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因此他小时候就和他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他的外公是一位在法国声名显赫的语言学教授,受到外祖父的影响,萨塔从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学方面的知识。
从1924年起,萨特报考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哲学系,他在这里认识了伏波娃,并以优异的成绩在学校毕业。此后他于一个气象台服兵役,在完成了一年半的兵役后,就来到了勒阿弗尔,在当地的一所高中学校里教语文和哲学。
不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并很快波及到了法国。萨特应征入伍,但第二年,他在一场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并在集中营里度过了漫长的十个月。在集中营里,让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强烈的转变,让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主义。
1941年,萨特被释放之后,仍旧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教学工作。在这之后的10年时间里,是萨特的黄金创作阶段,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出自于这个时期的。
1954年,萨特访问苏联。第二年,他来到中国,并于中国和法国的报纸上,同时发表了他对于中国的看法。在之后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萨特依旧从事其创作工作,并支持一些反对战争和剥削的社会活动。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法国巴黎去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