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写了一封120字的信,竟贡献了6个成语
古代还有很多著名人士,比如范蠡。范蠡曾写了一封信,只有120个字,却贡献了6个成语,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遗大夫种书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河南南阳)人,曾任越国大夫。他尽心竭力地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后,携佳人而泛海,又赴齐国经商,是文化史上功成即退、全身远害的典型。
种,即文种,也是帮助越王灭吴复国的功臣。范蠡虽助越灭吴,却已看透勾践凶残奸险,可共危难,不可共安乐,故识机及时进退,并提醒文种尽快离开,免遭其害。
作者先以自然界的四时更替、春生冬伐作比,阐述了万物繁荣腐朽、缘起缘灭的必然规律。然后再联想到人世间的祸福盛衰,不可能一直通达,也不会总是穷塞,而是相互转化,不断变换。
接下来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古代的贤人知进退存亡,而自己虽然无法与尧舜相比,但也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有说服力,于是又继续运用比喻手法,鸟散弓藏、免尽犬烹,多么形象生动,估计对方应该有所心动。
作者还给勾践看了面相,长颈鸟喙、鹰视狼步,描摹越王嘴尖颈长,像鹰一样看人,像狼一样走路,既形象,又深刻。
最后范蠡又通过自己的经验,深入分析越王勾践的为人特点,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可以一起经历危险,却不能在一块度过安稳日子。
这篇短文哲思精警,充满智慧,揭露了古代专制制度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君王处于危难或开创基业时,会利用一切人才;而一旦转危为安、基业稳固之后,则视功臣为隐患,必欲除之而后放心,故有伴君如伴虎之说。
处于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志士俊杰要想使自己有所建树,而又能保全生命,就必须善识进退,绝不可沉醉功名。全文虽然看似具有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但是细加品味,却充满悲凉。
范蠡的这封信行文简短,比如作者以自然界的“春生冬伐”,类比人生的“泰终必否”,一个深奥的哲理,就变得十分浅显。作者还贡献了六个成语,“长颈鸟喙、鹰视狼步,鸟散弓藏、免尽犬烹,否终而泰、患难与共”,这些妙喻也已进入了优秀成语的宝库。
遗憾的是,文种看了信,虽然有了防备,但只是经常告病不去上朝,却依然抱着侥幸心理。可是勾践对他早已心存忌惮,后来有人污蔑文种有意谋反,勾践就赏赐给文种一把剑,于是文种不得已,只能自杀身亡,令人感到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