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11-23)570

施洗约翰的故事

约翰是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的儿子,因为他帮助人们忏悔和洗礼所以人们又叫他施洗约翰。关于施洗约翰的故事开始于他出生的那一刻。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施洗者圣约翰图片

约翰出生于犹太境内山地,他居住在旷野,主要事奉的地点在约旦河下游及耶路撒冷附近。他的父母是圣妇依撒伯尔和匝加利亚,他家是以色列人利未支派祭司家庭,他的姨妈就是人人都知道的圣母玛利亚,而他就是耶稣的表哥。

根据《马克福音》描述:施洗约翰穿的是骆驼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虫野蜜,他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表现不为名位、势利之淡泊心志。施洗约翰常常禁食,过着敬虔、圣洁的生活,以此印证所传的道理。

关于施洗约翰的故事,与达芬奇的一幅名画有关。这幅画的名字就是《施洗约翰》整幅画面上是漆黑的背景,施洗约翰 *** 着上身手指着天空,脸上露着神秘的微笑,整幅画带给人们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这幅画表达了当时画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施洗约翰的故事结局有点悲惨,约翰最后因为尖锐的批评希律娶了她兄弟的妻子所以后来被杀,施洗约翰的死是被神早已定好的,他作为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成为了之一个为主殉道者,他是伟大的勇敢的。他不畏王权和自己的安危,勇敢的指出了王的罪过,最后却因为往后的设计而被砍下头颅死掉。施洗约翰在进行洗礼工作的时候严肃而又认真,他不用甜言蜜语来笼络人们而是正确的指出他们的错误,然后以此来改善人际关系,以正当的精神态度去工作,过一个圣洁的生活。

施洗约翰的母亲

施洗约翰的母亲叫伊丽莎白,是亚伦的后代。亚伦是之一位大祭司,在那个时候深受大家爱戴。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帮女儿起伊丽莎白这样的名字,不都是因为英国女皇的原因,其实这个美丽的名字主要是从施洗约翰的母亲这里流传出来的。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施洗约翰画像

伊丽莎白是不能生育的,但是他的丈夫撒迦利亚并没有因此嫌弃她,反而还为撒迦利亚祈祷,要两个人一起承担重担。后来有一次伊丽莎白进圣殿去烧香,祈祷自己可以生个儿子,将来可以成为神可以重用的人。不久以后她真的怀孕, 当天使把怀孕的消息告诉童女马利亚时,使童女大吃一惊,认为这是神在帮助她。玛利亚来到神的面前要求让神的能力体现在自己的身上,之后便起身赶往山中,经过几天的路程,来到伊丽莎白的家里,随后与伊丽莎白同住三个月。这段时间内她帮助童女马利亚很多,伊丽莎白有着高尚的品德,值得人们学习。

之后伊丽莎白顺利产下一子,起名为施洗约翰。这让施洗约翰的母亲洗去不能生孩子的耻辱,凡是信仰神的人都会得到神的眷顾,身体健康事事顺利,神的眼里只能看见仰慕他信赖他的人。从此史料记载中再也没有提到过施洗约翰的母亲,或许因为她年龄太大,来不及见证约翰出去传道就过世,总而言之她用信心抓住了神,人们相信她死后一定会在天堂快乐幸福的生活。 [!--empirenews。page--]

施洗约翰 莎乐美

施洗约翰莎乐美是圣经中著名的人物。当人们提到施洗约翰,必然会想到莎乐美,这是因为施洗约翰莎乐美两人在圣经中演绎了一段壮烈的故事。在《圣经》的记载中,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国王和他兄弟的妻子所生的孩子,而莎乐美就是为了她的母亲害死了施洗约翰。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施洗约翰 莎乐美油画

施洗约翰是耶稣的哥哥,当时他和耶稣一起被选为基督候选人。犹太人认为,基督必须得是大卫王的子嗣,而当时大卫王的子嗣只有耶稣和施洗约翰二人,而按照圣经中所记载的,耶稣的王室血统并不是来自与他的父亲。因而,按照当时的传统,施洗约翰应该是最合适的基督候选人。

莎乐美,是国王希律的女儿。她从小仰慕施洗约翰,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向施洗约翰告白却遭到拒绝。或许是出于自尊心上的受辱,莎乐美从此便恨上了施洗约翰。在一次宴会上,国王希律想让莎乐美跳一段舞蹈,却换来了莎乐美的一个条件:杀掉施洗约翰。国王希律为了让莎乐美跳舞,果真答应了她的要求。就这样,施洗约翰的头颅出现在了宴会的现场,施洗约翰就这样死去。施洗约翰作为一名先知,还是一名基督,最终却被莎乐美杀害,而莎乐美从此被看作一名轻贱的女子。施洗约翰莎乐美的故事告诉读者,爱与恨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后世中广为流传。

施洗约翰墓

施洗约翰墓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伍麦叶 *** 寺,那里也是耶稣重回人间的地方。 *** 曾在大马士革的施洗约翰墓做过礼拜,这也体现了 *** 教教徒对基督教的崇敬之情。从拜占庭帝国被 *** *** 占领之后,宗教就开始逐渐融合。而早前的 *** 教就被许多教堂的神父当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施洗约翰墓

施洗约翰墓有很多传说,约瑟夫通过细读史书了解到,施洗约翰的尸体被扔出堡垒的围墙,暴露在野外。直到如今人们也不能确定这一点。但是人们知道,当约翰的门徒听说这件事之后,他们就去埋葬了死者。约翰的门徒可能把他的尸体埋葬在了荒凉的山岭中,也可能是犹太山的南岭,那正是三十年前幼时的约翰成长的地方。传说中只有神灵才知道约翰的尸体真正被葬在了什么地方。

施洗约翰的死因也有很多说法。他曾在荒野中做种,专门传授忏悔的洗礼,许多人听了他的论道,都要接受忏悔的洗礼。他并没有通过甜言蜜语来拉拢人,反倒是严重地指出他们的罪恶。他不仅严历地告诫人们,让人们知道自己犯的罪,而且还指引人们怎样去与他人相处,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工作。但因为陛下做了一个不合理的事情,不畏王权及自身安危的施洗约翰勇敢地指出陛下的罪过,最后由于女王的复仇,施洗约翰被砍头,从而殉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11/411647.html

“施洗约翰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清朝鲜有人知的保庆皇帝,他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

清朝鲜有人知的保庆皇帝,他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历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即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其实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皇帝“保庆帝”。很多人估计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当然历史对其的纪录也非常的少。身为一代皇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历史网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位保庆帝。“保庆帝”...

她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皇后,竟然还把寺庙改成青楼

她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皇后,竟然还把寺庙改成青楼

朝鲜王室,曾先后出现过著名的三大“妖女”,分别是肃宗时期的张禧嫔、中宗时期的郑兰贞,还有成宗时期的张绿水,相信很多人对此基本没什么了解,今天历史网小编就来讲一讲“三大妖女”之一的张绿水。朝鲜王朝在对待阶级关系以及嫡庶问题的层面上来说,与中国封建王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倘若小...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道光哪里来的自信?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道光为什么想纳英国女王为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后金原本是一个处于偏远一隅的少数民族,但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家,事业越做越大,他的后代一不小心就成功了,在1644年正式入主中原,这些曾被汉人视为蛮夷的民族成为中原王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当时很多汉家精英不把他们...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之后为什么会害了欧洲?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之后为什么会害了欧洲?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外来侵略,为何有人说害了欧洲?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修建长城,准确的来说是继续修建,因为早在燕国,赵国就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只是将他们修建的连接起来。秦始皇修建万里长...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使者马戈尔尼的通商请求?这个决策正确吗?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使者马戈尔尼的通商请求?这个决策正确吗?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使者马戈尔尼的通商请求?这个决策正确吗?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乾隆拒绝英国使者马戈尔尼同商这件事情,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的绝望的,如果当时开放的话,后来的清朝也不会这么惨,但是又有人说乾隆是对的,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这问题的...

速不台到底有多厉害?地表最强战将, 70岁仍能征服欧洲大陆

还不知道地表最强战将, 率3万骑兵横扫十几个国家, 70岁仍能征服欧洲大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成吉思汗能建立庞大的蒙古帝国,一方面因为他指挥有方,另一方面因为他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名将,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个人——一位是全权负责对金作战的统帅,一位是神箭手哲别,第三...

北宋副宰相英国公夏竦生平简介

北宋副宰相英国公夏竦生平简介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副宰相。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

石川数正: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

石川数正: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

石川数正 いしかわ かずまさ(1533年 - 1592年)是德川家康以及丰臣秀吉的家臣。石川康正的儿子。家系河内源氏八幡太郎义家六男陆奥六郎义时的河内国壶井(现?大阪府羽曳野市壶井)石川庄的后人、义时的三男石川义基是石川源氏,也是石川氏的祖先。数正是三河国石川氏的党羽。是德川家康的家臣,在家康成为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