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中国历史3年前 (2021-12-17)220

《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就是一代名臣范仲淹的作品,《岳阳楼记》也使范仲淹在后世的知名度更高,他流传后世的词作并不多,只有五首,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在影响深远的宋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他就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范仲淹的身份被定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有人说范仲淹文武兼通,德才兼备,是一位千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物,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

我们今天说一下范仲淹为什么被人称为三光大臣的,首先要说一下,这里的三光可不是那个三光哈,这里的三光是指范仲淹的三次被贬遭遇,天圣七年(1029年),因章献太后生日,宋仁宗准备大肆操办,范仲淹上书谏言,激怒宋仁宗,不久被贬出京,这是范仲淹之一次被贬出京,朋友在送他时安慰他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意思说他敢于直言,即便被贬也是非常光彩的事。

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为反对宋仁宗废除郭皇后,再次被贬出京城,担任睦州知州,这是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朋友在为他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意思说这一次比上一次更光荣;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大肆培植党羽,他对吕夷简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范吕之争的结果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出京。

由于害怕吕夷简报复,朝中许多大臣都不敢为被贬的范仲淹送行,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在郊外为范仲淹饯行,他们对范仲淹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就是说范仲淹为了国家敢于不畏权贵,虽然被贬,但也是最为光彩的事。范仲淹听了朋友的话,苦笑着说:仲淹前后有三光矣!这也就是范仲淹三黜三光的故事,后来也就有人将范仲淹称为三光大臣。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范仲淹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名臣,历代对他都有极高的评价,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康熙皇帝也曾说范仲淹为济时良相;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范仲淹出身贫寒,其父亲范墉早年在吴越为官,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但是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带着范仲淹改嫁给担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说。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一次管教兄弟不要浪费时,被朱家的儿子顶撞,认为他多管闲事,自己花的是朱家的钱,与你一个外人何干?这时,范仲淹才了解自己的身世,他立即离开朱家,独自去了应天府求学。

范仲淹经过寒窗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功名和官职的范仲淹,立即回到朱家,将自己的母亲谢氏接来由自己奉养,并上表朝廷申请改回了自己的本名。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范仲淹虽是文官,却有武将的经历。当时,西夏兵马强悍,屡次进犯宋境,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率兵准备进攻大宋,紧急情况下,范仲淹众望所归,朝中大臣向朝廷建议任用范仲淹,宋仁宗将范仲淹诏回京城,进行火线提拔,任命范仲淹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不久,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随后,范仲淹又兼任与西夏军队作战前线的延州知州。

范仲淹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官兵修筑关隘,选拔人才,加强训练士兵,他还为朝廷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多位北宋名将。当时在宋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虽然这是宋军鼓励自己的夸张说法,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范仲淹在大宋与西夏的军事作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与北宋议和,李元昊向北宋称臣,终其整个北宋,西夏再没有敢随意进犯宋境,这其中,范仲淹功不可没。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范仲淹为官清廉,他的一生可以堪称为官的楷模,他关心百姓疾苦,看不得贪官污吏为非作歹,他在担任枢密副使(副宰相)时,曾大力整顿吏治,将一些庸官、贪官罢职,当时,同是枢密副使的富弼认为范仲淹下手太狠了,就劝他:你这轻轻一勾,这个官员的一大家子就要哭天喊地啊!范仲淹回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是说让这些官员一家哭,总比让老百姓都哭强。

范仲淹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多次因谏被贬谪,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民族大义,国家大事上他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他的朋友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用以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也作了一篇《灵乌赋》,答复友人,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中尽显为民 *** 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为人光明磊落,品格高尚,他为儿子取名为:纯祐、纯仁、纯礼、纯粹,这也是他对后代人品的要求,他的几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名士。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了令后世敬仰的为官、做人的更高准则。既是范仲淹的朋友,又同为北宋名臣的韩琦,曾对范仲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这里还有两个小故事,据说有一个名叫范希荣的人,是范仲淹的后裔,有一次他遇到强盗,当强盗头目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后代时,不但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求同伙不得抢他的任何财物。在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范文从的官员,因为惹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下狱论死,当朱元璋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后,就下旨宽恕了他,并赋予他五次免死的机会,还亲自书写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范文从。从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的高尚的人格在后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12/415851.html

“范仲淹为什么被称为三光大臣?” 的相关文章

杨俊: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自幼以品评人物为己任

杨俊: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自幼以品评人物为己任

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郡修武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俊受业于大儒边让,带领百姓远离战火。受到司空曹操征辟,出任曲梁县长、丞相掾属。举茂才出身,出任安陵县令,迁南阳太守,宣传教化,兴办学校。颇有政绩,迁征南...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存在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存在

对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物时,大...

刘恂: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在永嘉之乱中被杀

刘恂: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在永嘉之乱中被杀

刘恂(?—约311年),幽州涿郡(今河北保定市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第六子、晋朝安乐公。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景耀二年(259),刘禅立刘恂为新兴王。咸熙元年(264),蜀汉灭亡,刘恂跟随刘禅东迁洛阳。泰始七年(271),刘恂继承父亲...

诸葛亮死后正是攻打蜀汉的好机会 司马懿为何始终没有动手

诸葛亮死后正是攻打蜀汉的好机会 司马懿为何始终没有动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慢慢崛起,但是曹操知道司马懿的才能,而且曹操文武双全。只要曹操在世,司马懿不敢生异心的,曹操能够驾驭住司马懿,司马懿能够心甘情愿地为曹魏效命。曹丕即位后,能力有限,要想守好...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对朱元璋下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就是他开创的。他不仅在唐朝的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对文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是功不可没...

孙权一共有多少儿子?分别都是什么结局?

孙权一共有多少儿子?分别都是什么结局?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曹操活了66岁,一生有16位夫人,25个儿子;孙权也不差,活了71岁的他有13位夫人,生了7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然而孙权的儿子们结局却都不是很好,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孙登、孙虑英年早逝孙登(20...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时期史学家,他为何被称为两脚书橱?

陈济,明朝史学家,今属江苏常州人,陈洽兄。以布衣召为《永乐大典》的都总裁。书成,授右春坊右赞善,为皇太子所重,五皇孙皆从受经。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能诵。口诵手钞,经史百家无不贯通,时称“两脚书橱”。洪武十八...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毋庸置疑是战国末年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嬴政13岁在秦国称王。虽然在此之前,吕不韦曾经在赵国有恩于嬴政,但出于诸多政治目的和私人恩怨,嬴政最后还是将吕不韦削官,到头来吕不韦不得已饮鸩自杀。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