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太监汪直生平简介及评价
汪直作为明朝成化年间的一名非常有名的太监,与王振、刘瑾、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如果你对汪直不是很了解的话,看到这几个名字,或许也能知道,汪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但是,汪直却又和其他三人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算是四个人当中的一个另类人物,那究竟汪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明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西厂太监,大同镇守太监汪直。这位成化年间的著名宦官,一直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其争议呈现两极分化,两派观点各执一词,势成水火。开门见山地说,我对汪直其人,是相当认可的。
年纪轻轻便掌管御马监,创立西厂,帮着皇帝一顿修理大臣。内政的事情搞烦了,就跑去边疆打仗。东北的建州女真,河套的蒙古鞑靼,汪直所到,明军无往不胜。从成化十二年初露锋芒,到成化十九年被贬南京,区区七八年的光景,便能在史书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试问几人能做到?
1、父母之情
汪直具体生卒年份已不可考。主流的说法是,汪直是成化初年大藤峡之战中,明军俘获的瑶民后裔。其后跟随大军班师回朝,汪直也来到京城,被 *** 送入宫中做了一个小黄门,时间是在成化三年。
史料里对于汪直在宫中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说汪直被送到了昭德宫,之后便升为了御马监太监。字数很少,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
昭德宫是明宪宗朱见深之爱妃万贞儿的居所,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万贵妃。万贞儿与明宪宗的感情不用多说了。
当时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俘,叔叔明代宗朱祁钰继位登基,然后父亲回朝被叔叔软禁,年幼的明宪宗被废掉太子之位。在那段最悲惨的日子里,一直都是万贞儿陪伴着明宪宗。所以万贞儿虽然不是皇后,却俨然是成化年的后宫之主。
成化三年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节点。万贞儿其实是生过孩子的。成化二年,三十七岁的万贞儿生下了皇长子,但一年后孩子便夭折了。成化三年万贞儿的儿子逝世,同年汪直来到了万贞儿的身边服侍。
现在普遍认为汪直创立西厂的时候,年纪应该在十五六岁左右。西厂是在成化十三年创建的,那么在成化三年的时候,汪直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
一个刚刚失去自己儿子的母亲,遇到了一个失去双亲的五六岁孩子,会发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我想不用多说吧。万贞儿很可能是把自己的母爱转移到了汪直身上。
我之所以大费周折地讲述汪直与万贞儿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引出明宪宗对汪直的情感。
明宪宗的后宫一直被万贞儿把控着,从万贞儿的孩子早夭后,明宪宗就没听说过后宫有人再有身孕。当然,我们现在认为是万贞儿在从中作梗。
从成化二年皇长子出生,到成化十一年与皇子朱佑樘(明孝宗)相认,期间明宪宗都没孩子。
万贞儿能够把丧子之痛变成母爱转移到汪直身上,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明宪宗未尝不能对爱妃身边的这个小黄门另眼相看?再说直白点,明宪宗很可能也受了万贞儿的影响,在汪直身上投入了类似父爱的情感。
如果我们以这种情感视角去解读汪直与明宪宗之间的关系,成化年汪直的很多事情就不难理解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十几岁出头的孩子,居然能够做上御马监掌印太监之职。
2、少年得志
你以为御马监只是为皇帝养马的吗?御马监发展到明代中期,其职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甚至在宦官体系的十二监中,仅次于司礼监。
汪直的御马监,除了继续为皇室养马外,还有提督京营,扈从出征,外派监军,出镇诸边的职责。意思是御马监的宦官,可以节制京军,随同皇帝或者武将出征,出任各地镇守太监。最夸张的是,御马监还拥有一支战力不俗的直属军队。
你真的以为汪直仅仅依靠是万贞儿身边近侍的身份,就能突然一步登天变成了西厂的厂公?御马监当时与兵部共同执掌大明兵务,被称为内廷的枢府,汪直就是在御马监掌印太监的身份基础上,成为了提督西厂太监。
明宪宗有多宠溺,多信任汪直,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成化年间,在有锦衣卫与东厂的情况下,明宪宗为什么要新设一个职权相似的刑特机构?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汪直的权力欲?显然不是。
很多人说,成化十二年,接连发生了几件怪事,锦衣卫和东厂在皇帝的盛怒之下一问三不知,恰巧汪直这时候带着人在京城四处乱走,搞到了很多情报,于是明宪宗有了创建西厂的念头。
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所谓的怪事,无非两件。一个是有一团黑气笼罩在紫禁城上空,数日不散;另一个是有妖道蛊惑人心,勾结宫中太监宫女,屡次入宫意图不轨。
之一件事情属于超自然现象,我们暂且不提。第二件事情后来是锦衣卫破案的,说东厂和锦衣卫无能未免夸大其词,最多是防范不力,后知后觉了。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创建东厂,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当汪直倒台后,东厂重新抬头。东厂提督太监尚铭,学了汪直的作风,开始屡兴大狱,并借机敲诈民间富户。尚铭很快被法办,东厂的新任掌权人是陈准。陈准上台就定下了东厂今后的行事基调:有大逆,告我。非是,若勿预也。
也就是说,以后除了有谋逆的大事情,其他的都不要乱管。好一句非是,若勿预也。朝臣们觉得陈准这人不错,但皇帝会怎么看?
皇帝用锦衣卫,用东厂,说白了除了保护自身安全之外,更大的用处就是对大臣耍流氓,用厂卫来打压制衡朝臣。如果厂卫每天和朝臣们一团和气,什么事情都不管,各种情报不作汇集整理,那么厂卫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成化十二年时,明宪宗头痛的问题。
锦衣卫和东厂明显有怠工的嫌疑,这让明宪宗想要整治朝臣的时候,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手里的黑材料不够多,锦衣卫和东厂也不愿意为皇帝顶缸得罪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正式创立西厂,由汪直挂帅全权负责。我们可以看到明宪宗对西厂寄予的希望是非常大的,因为西厂一上来,就规定其编制规模是东厂的一倍,所有办案人员由汪直去锦衣卫挑选出来。
十五六岁的汪直,正式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3、御用宝刀
从成化十三年西厂的创建,到成化十九年汪直被贬南京,汪直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叫西厂立威,后半部分叫边疆扬名。
刚刚说了,明宪宗要西厂做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敲打朝臣。汪直的出场就带着这么一股老子后面有人,你能把我怎么样的纨绔之风。
成化十三年,汪直办了两件大案子。之一件是杨烨案,第二件是覃力朋案。
杨烨是三杨之一杨荣的曾孙,任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指挥同知是从三品,属于地方卫所的副主官。杨烨与其父在乡里为非作歹,残害人命。仇家跑路来到了京城,把事情捅了出去。于是杨烨来京疏通关节,四处行贿。
当时这个案子并不是西厂受理的,但杨烨看到了汪直的崛起,想着能多拜一尊菩萨就多进一个庙门,便通过别人向汪直行贿。汪直知道后,正式涉入此案,把杨烨带进西厂拷问,并牵连出数位朝臣,份量还都不轻。
这里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吗?有。
之一,杨烨一个卫所的指挥同知,要亲自来京大肆行贿,足以说明仇家状告之事是确真的,而捅到京城的才这么一件事情,杨烨在地方的恶行应该还有更多;
第二,杨烨是杨荣曾孙。杨荣的门生旧故遍布朝廷,形成一张很大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就是明宪宗最顾忌的东西。
第三,汪直本可以收点杨烨的孝敬,放杨烨一马。因为案子本来就不是西厂的,且汪直与杨烨本身并无过节。按照明代官场明哲保身的做法,汪直强势插手此案,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汪直还是做了。
所以汪直想干嘛?汪直眼里揉不得沙子,这种事情要么别被汪直遇到,遇到了必定一查到底。更重要的是,汪直办事只看结果,中间过程完全无所顾忌。
你看他之一时间拿下了杨烨,牵连出来受贿的朝臣,说捅出去就捅出去了,完全不考虑官场氛围与是否会得罪人。
知道这份名单重量吗?内阁首辅,左都御史都榜上有名。包括第二件案子,他查办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走私与滥用职权,事实上也是得罪了司礼监。因为当时两京的镇守太监,多出自司礼监。
汪直真的是被明宪宗宠大的,做事完全不管不顾,无法无天。但这恰恰就是明宪宗要的效果。明宪宗抬出汪直,创建西厂,就是要立一面旗帜。明宪宗要告诉所有人,西厂和之前的锦衣卫,东厂不一样,我用西厂来对付你们,一抓一个准。
后人经常说汪直在西厂用事期间,对朝臣屡兴大狱,滥用私刑,迫害忠良,贪赃枉法。这个真的是在泼脏水。如果你把汪直办过的案子一件件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桩桩件件都是有理有据。也有把人抓进西厂没查出问题的,但汪直后来直接就放人了。试问把人抓进去,然后再清白地放出来的例子,在锦衣卫和东厂有过吗?
至于说汪直受贿,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连清朝修史的人,在汪直廉洁的问题上,也不敢轻易否定和遗漏,只说汪直手下人如何如何。要说黑汪直,清朝的女真贵族是最有动机的,因为后来就是汪直把他们老祖宗打得很惨。当时汪直廉洁的名声,是与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齐名的。
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猜测。汪直的胆大包天,敢想敢做得益于明宪宗的纵容。而这份纵容,很可能同皇帝幼年时的悲惨境遇有关。
我们说过了明宪宗幼年生活的战战兢兢,即便他当时贵为太子,行事依旧尽量低调。而明宪宗在后来处理各种民族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强势,又说明他骨子里是一个很热血的人。
那就让汪直来完成他幼年时期想放纵一把的梦想吧,让汪直来补上明宪宗当年未能纨绔一把的遗憾。
当然,汪直这么一闹,还是有负面作用的。杨烨的案子一出来之后,朝臣也看出了皇帝的意图,他们抱团反扑。也就在成化十三年五月,六部九卿共同上疏,要求罢免西厂。明宪宗看了势头不对,暂且拉住了汪直,裁撤了西厂。不过这个裁撤时限,只有一个月。
汪直这把刀明宪宗刚刚磨快,刚刚发现用得顺手,怎么会说扔就扔呢?暂且不用可以,但是这把刀要挂着,让你们这些做臣子时不时地能被刀的反光晃到双眼。
4、大明名将
汪直的军功一直被很多人刻意遗漏。比起做皇帝整治大臣的刀子,汪直在边疆的军功反而是他最出彩的一笔。我们可以快速过一遍。
成化十四年六月,汪直得明宪宗便宜行事之敕令,赶赴辽东处置边务;
成化十五年,汪直作为监军,出兵征讨建州女真三卫,大胜;
成化十六年,汪直为监军,于河套地区抵御蒙古鞑靼南下,大胜;
成化十七年,鞑靼进犯大同,汪直率军截杀,胜;同年七月,汪直再领京军精锐主动出击,胜;
成化十八年,汪直任大同镇守太监;六月,于延绥抵御鞑靼,大胜;
成化十九年,汪直获得密报,鞑靼将大举来犯,请求京师支援,未果;六月汪直被贬南京;同年,明军在大同损兵折将。
汪直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打了胜仗,而在成化十九年把汪直一调离,大同就吃了败仗。当时与汪直在军务上合作密切的,主要是王越和朱永二人。这两个人的军事素养,知道那段历史的朋友不用我再多说了吧,王越更是明代以军功封伯的三位文臣之一。
这里要说明的是,汪直绝非沾了王越和朱永的光,汪直的军功是得到了明宪宗认可的。太监做到汪直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什么官职可以再往上升迁了,所以皇帝对汪直的奖励就是加俸禄。一般来说,二十石为一级。我们可以看看汪直的受赏情况。
成化十五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三十六石,总督京军十二团营;成化十六年的胜利,汪直加米四十八石;成化十七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三百石;成化十八年的胜利,汪直加米二十四石。
特别是成化十七年的那次,很显然明宪宗对汪直的表现非常满意。
5、父子君臣
上述这段时期,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之一个是成化十八年明宪宗不让汪直回京,而是让他留在了大同做镇守太监。于是汪直老毛病又犯了,开始挑别人的刺。八月,汪直弹劾了副总兵朱鉴等人;成化十九年五月,汪直又弹劾了几个参将,御史;
第二个是成化十八年三月,明宪宗再次罢免了西厂。但六月汪直打了胜仗,照例给了嘉奖,并把当年汪直弹劾的副总兵朱鉴押到京城下狱。
汪直连续在边疆打出了几个大胜仗,明宪宗依旧罢免了西厂,由此可见当时明宪宗受到的压力有多大。朝臣们是真的慌了,本来汪直就备受皇帝器重,现在又屡立军功,这样的人要是回来再驾驭西厂这个怪兽,那么自己还有好日子过吗?
当时朝臣心知肚明,一下子把汪直拉下马是不现实,但是趁汪直不在京师,把西厂裁撤了还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又注意到,明宪宗对汪直表现出了绝对的信任。他可以一边在京师裁撤西厂,打压汪直的嫡系,一边又在边疆对汪直委以重任,丝毫不担心汪直会有什么不轨之举。而汪直也不哭不闹,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碰到不顺眼的官员,照样上疏弹劾。
这种信任,如果你以君臣之忠义来看,其实是很变扭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是如果联想到上文我提到过明宪宗和汪直的父子之情呢?
做爹的要用你,你就上,别嫌苦;要让你下的时候,你就乖乖下来,别抱怨。虽说明宪宗是皇帝,但汪直毕竟不是皇子,还是个宦官,不存在夺权问题,那么明宪宗完全可以信赖汪直,而汪直也深信皇帝不会对自己做兔死狗烹的事情。
这种绝对的信任,只有汪直和明宪宗之间才有。
至于后来汪直被贬到了南京,一者是明宪宗当时需要用到汪直的地方已经不多了;二者这也是对汪直的一种保护,远离京城是非,避避风头。
为了保护汪直,在汪直到南京的同时,南京的镇守太监也换了新人。朝臣们看汪直失势想痛打落水狗,也都被明宪宗及时叫停了。
只是谁都没想到,仅仅过了四年,四十岁出头的明宪宗便因悲痛万贞儿的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驾崩,汪直也没有再等到自己被重新启用的时刻。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十岁出头便被置投闲散,不知汪直是否会心有不甘?但他无需过度惆怅。做权臣,他已然权倾朝野;做名将,他已立不世之功。很多人一辈子无法完成的梦想,汪直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做到了,他确实没什么遗憾。
我反而更希望看到汪直的悲痛。成化二十三年,先是万贞儿病逝,接着是明宪宗驾崩,这两位如主如母,如君如父的长辈,比起外界的滚滚红尘,更值得汪直去怀念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