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4-01)210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贾宝玉为什么给黛玉取表字?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有无表字,黛玉答无。宝玉便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他为什么给黛玉取表字呢?

古代人有名字,还有字,平时称呼的时候不称名字,称呼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注云:“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起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公共场合呼来喊去,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时,要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古人“名”与“字”颇有讲究。名和字,必须有关联,不能乱取字。其关联多种多样。名和字意思有相近、相同,相左、相反,或者名和字意思相互补充……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名与字的含义相反,互相对立,各从反面作解,这就是“反意相对”。韩愈,韩退之,名与字结合的意思是中庸、平和。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够“居易”。他的“名”与“字”含义由此及彼,二者意蕴递进,生发出“更进一步”的内涵,这是“相关联想”。

《红楼梦》中,“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还有的文本说,薛蟠,字文龙。蟠,是蟠龙之意。无论是“文起”,还是“文龙”,都是对蟠做进一步的解释,之一个解释是蟠龙起飞,一个解读蟠是龙。

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时候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因此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颦颦就是对“黛玉”做进一步的阐述。

宝玉给黛玉起的字,被认可了吗?

按理来说,一个小孩子给另一个小孩子起表字,也算是胡闹,没人会当真。但是宝玉给黛玉起的颦字却被人认可了。

贾母,探春等人都叫过黛玉颦儿。

第75回,贾母吃完饭,便说:“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

第49回,探春道:“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况且湘云没来,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

黛玉自己也承认了这个颦字。她和宝钗撒娇的时候说过“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其中叫“颦儿”最多的人是薛宝钗。

那么薛宝钗为何总叫黛玉颦儿呢?

之一、宝钗表示尊重、郑重其事的时候,叫颦儿。

平辈人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字,要称呼字表示尊重。宝钗叫黛玉字,是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尊重。

有时候表示郑重其事,很严肃的时候,宝钗也叫黛玉颦儿。例如,宝钗听到黛玉在酒宴上说了两句禁书上的句子,就要教训黛玉一番。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

这里的颦儿就是非常严肃地叫着。

第二、表示亲热时,叫颦儿。

薛宝钗这个人看似罕言寡语,实则八面玲珑,跟谁都自来熟。她叫黛玉颦儿是为了表示和黛玉的感情深厚,表示亲热。让贾母知道她喜欢黛玉,疼爱黛玉。

刘姥姥走后,黛玉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就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宝钗夸奖黛玉的笑话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和黛玉关系好。

第三、宝钗对黛玉无可奈何时,叫颦儿。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宝钗和宝玉比通灵后,黛玉来了。黛玉说话一通含沙射影。宝钗无言以对,只好假装不懂。

吃饭的时候,黛玉挤兑李嬷嬷。宝钗认为黛玉意有所指,但是她不能和黛玉闹翻。无奈之下,宝钗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第四、宝钗嫁祸黛玉时,叫颦儿。

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发现无法隐藏。【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这是告诉小红我在和黛玉玩呢!我正在追赶黛玉!表示自己和黛玉的亲昵。

第五、表示自己不在乎宝玉,大度,不嫉妒黛玉,才叫颦儿。

王熙凤开宝黛的玩笑。

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儿还玷辱了谁呢?”

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说:“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

凤姐明知薛家惦记着金玉良缘,却还说宝玉配得上黛玉这样的话。宝钗听到耳朵里,那就是,薛家的门第和根基配不上宝玉啊!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如何换做一般人,一定是没脸待下去了。可是宝钗却非常淡定。黛玉都不好意思要走了。宝钗却拉住黛玉,并且叫了一句【颦儿】。宝钗这是在告诉大家:我宝钗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在乎宝玉和谁结婚。我不嫉妒林黛玉!

第六、颦儿这个字不吉祥。

起名字都起吉祥的名字。颦这个字不吉祥。颦指皱着眉头,形容忧愁、忧伤。“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轻颦双黛螺。”

黛玉的这个“颦颦”就代表着她一生不得开心颜。最后忧郁而终,泪尽而亡。宝钗总叫黛玉为颦儿,也是给黛玉添晦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4/433926.html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给林黛玉取表字?颦颦有何寓意?” 的相关文章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及注释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注释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译文及注释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一作:裹)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

秦观最娇羞的一首词:《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秦观最娇羞的一首词:《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下面历史网小编带来秦观的《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宋)秦观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注释浣溪沙:原唐教坊曲舞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沙”又写作“纱”。又称“小...

探索唐代诗人綦毋潜的生平,他留下了哪些诗作?

探索唐代诗人綦毋潜的生平,他留下了哪些诗作?

唐代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千古留名、妇孺皆知,也有不少璀璨一时,后人不缺不甚了解的诗人,綦毋潜就是其中一位。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綦毋潜大约在公元692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字孝通,少年早慧,十五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都长安,成了游学的“京漂”,渐渐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