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5-06)230

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红楼梦》里贾府的三姑娘,住在秋爽斋。一听名字,这里就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所在。探春的院子里种植着一种植物。这种植物与探春的爱好、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植物就是芭蕉。

探春号召组建了诗社。黛玉说大家说诗翁,应该改了姐姐妹妹的称呼。

李纨道:“极是;何不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倒雅?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吧。”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雅,又累赘。

于是探春改为蕉下客。探春为什么起这个诗号呢?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探春的院子里,种着芭蕉,她也喜欢芭蕉的美、芭蕉的舒朗大气。

宝玉建议:“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桐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却爱这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因为探春喜欢芭蕉,所以取诗号“蕉下客”。

1。芭蕉很美。

最有名的词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碧绿的芭蕉树下,坐着一位身穿红衣,衣袂飘飘的美人,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2。芭蕉符合探春的性格。

探春当初选择秋爽斋为住处时,就是因为喜欢院子里的梧桐和芭蕉。

韩愈的“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那经雨的芭蕉枝粗叶大,鲜绿莹润,惹人喜爱。

芭蕉硕大的叶子,恰如探春性格中的舒朗大气。

杨万里云:“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纱窗”。诗句里的芭蕉,如此青翠,如此鲜明,突出清朗,将纱窗都映照得清澈碧绿,屋子里也因这抹新绿而明亮起来,开心起来。

探春犹如这芭蕉一般清莹、鲜绿、大方、舒朗。

因为喜欢,所以住在这里。以梧桐和芭蕉为伴,因为喜欢,所以探春给自己起的诗号是“蕉下客”。

探春的芭蕉之愁。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1、探春的无力回天之愁。

唐寅有一首《芭蕉仕女图》诗。

兽额朱扇小院深,绿窗含雾静愔愔。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

探春坐在芭蕉树下,心情愁闷。她的愁,不是春愁,而是对百年望族,一朝落寞,她却无力回天的愁与无奈。

探春是一个清醒的人,她看出来了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尔虞我诈。她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振兴家族。可是当家人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斗上。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奋起反抗。她哭着说道:“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她对家族内部的争斗,痛苦不已。

可是探春除了说几句话而外,无能为力。她对母亲赵姨娘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定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探春的愁,是对当家人不作为的失望,是对家族不可避免地败落的心痛,是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

2、远嫁后的思乡之愁。

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芭蕉的主题印象是“愁”。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夜雨滴滴答答地打在梧桐树叶上,秋来了;夜雨打在芭蕉上,秋风秋雨愁煞人。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滞留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头上,十年的羁旅生涯,袭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远在江南的双亲,令我忧心忡忡,无法膝前尽孝,惆怅不已。

探春被作为给贾府造福的工具,被作为国家安抚番邦的和亲工具而远嫁异国他乡。探春远嫁,与父母骨肉分离。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探春远嫁后的写照。

探春的愁,是骨肉分离之愁,是思乡之愁。探春就是墨客骚人笔下的天涯羁旅,寂寞孤独、无依无靠,家乡和亲人都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她的芭蕉、她的梧桐也远在千里、万里之外。

探春何尝不是一棵芭蕉!雨打芭蕉,她总是承受着风吹雨打。她孤苦无依、她无处话凄凉、她黯然神伤……

探春是可以逐鹿中原的鹿,可是她却死了。

听探春说诗号是“蕉下客”。黛玉打趣道:“你们快牵了他来炖了肉脯子来吃酒!”

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庄子说的:‘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吗?快做了鹿脯来!”

大观园里还有小鹿,贾兰曾经拿着弓箭射小鹿。 探春当然不想当鹿,可是她的命运却是逐鹿天下,最后被擒、惨死。

探春有逐鹿中原的理想,也有建功立业的决心。她出嫁后,应该是以王妃的身份,做了一番事业。可是由于丈夫死亡,她的事业也功亏一篑。新国王上任后,探春被处死,或者被流放大海。

探春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那头鹿。也是蕉叶覆鹿里的那头被人分而食之的鹿。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鹿的结局就是探春的结局。探春就是那头被人追逐,被人打死的鹿。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她以悲剧告终。

秋爽斋外面的芭蕉暗喻了探春的爱好、忧伤、满腹哀愁,也记录着探春骨肉分离之苦,天涯羁旅之愁,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喜怒哀乐,客死异乡的悲凉……

大观园里的小鹿,暗喻探春的雄心壮志,功亏一篑的惨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5/440038.html

“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什么起蕉下客这个诗号呢?” 的相关文章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964—1049年),字顺之,襄州阴城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迁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

黄损:南汉时期官员、诗人,辞官后隐居以诗酒自娱

黄损:南汉时期官员、诗人,辞官后隐居以诗酒自娱

黄损(889—948) [3] ,字益之,五代时期南汉官员,官至尚书左仆射(一品)。是最早迁入连阳地区的客家人。少有才,曾在在保安静福山筑一室攻读于期间,书室题额为“天衢吟啸”留有诗集《桂香集》,今存诗四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从小性慷慨有大志,有王佐之才,结交...

长孙无忌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时期宰相、外戚官员,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生母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

李忠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六位

李忠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六位

李忠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外号“打虎将”,于小说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首次被提及,本来是一名行走江湖,耍棒卖药的人,也是史进的首位武术老师。后来打败桃花山首领周通,自己成为寨主,于三山聚义时上梁山司职步军将校,坐上第八十六把交椅。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忠的详...

宋万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二位

宋万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二位

宋万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云里金刚,原是梁山三寨主。他是梁山的开山元老,但因本领平常,在晁盖、宋江掌政时期,地位不断下降。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八十二位,上应地魔星,职司为步军将校。征方腊时战死于润州,追封义节郎。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宋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人物出身宋万早...

南宋吏部郎中王称简介:父子两代人编撰《东都事略》

南宋吏部郎中王称简介:父子两代人编撰《东都事略》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唐代官员、诗人,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他的一生顺分顺水,高官长寿,文学水平也丝毫不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贺知章的故事吧。唐代,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那个时代,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一时涌现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诗人,诞生了约5万首诗歌。因此...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典韦到底有多厉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典韦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的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武力高强的猛将,比如吕布、关羽、赵云、张飞等等。当然自然有武艺,就有武力的高低,所以一直就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对于吕布、赵云、关羽、马超、张飞的武艺都被肯定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