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贾母得知袭人被内定为姨娘之后,是什么态度?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5-14)270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里,王夫人在王熙凤和薛姨妈面前明确表示要从自己的月钱里分一部分出来给袭人,让袭人享受姨娘的待遇。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红楼梦》第36回,因前番“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宝玉被贾政施以家法,袭人心疼贾宝玉,便趁着汇报伤情的机会,向王夫人提了不少建议,从而受到王夫人的青睐。于是乎,王夫人便动了内定袭人为宝玉侍妾的想法,并向王熙凤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原著记:

红楼梦贾母得知袭人被内定为姨娘之后,是什么态度?

王夫人听了,也就罢了,半日又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儿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王夫人道:“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并没有一两的丫头,袭人还算是老太太房里的人。”凤姐笑道:“袭人本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宝兄弟使。”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道:“明儿挑一个好丫头送去老太太使,补袭人,把袭人的一份裁了。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只是袭人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这里的信息很丰富,按照荣国府的等级尊卑,贾母、王夫人这样的长辈才能用一等丫鬟,而像贾宝玉、林黛玉、贾家三艳这些孙子孙女,只能享受二等丫鬟的服侍。

而由于贾母的宠溺,让贾宝玉成为其中一个例外。贾母将自己手下八大丫鬟之一的袭人送去照顾贾宝玉,这个做法其实是违背祖宗旧例的,故而贾母美其名曰“借给宝玉”,这样就游离在祖宗旧例之外。

王夫人因为相中了袭人,便擅自将袭人给“挖走”,她让王熙凤另外找一个好丫鬟送去给贾母使用,将袭人的编制转移到自己身上,并主动给袭人姨娘的工资待遇,很明显,王夫人的这种做法,等于将袭人收为己用。

更为关键的是,王夫人这么做的同时,貌似并没有告诉贾母,甚至在后文中,袭人收到“晋升”的消息时,王夫人专门强调不要告知贾母,原著记:

一句话未完,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袭人。宝钗笑道:“就是为那话了。”袭人只得唤起两个丫鬟来,一同宝钗出怡红院,自往凤姐这里来。果然是告诉她这话,又叫她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不好意思的。——第36回

按照这样的故事情节,貌似贾母、王夫人之间是存在婆媳矛盾的。故而历来红楼解读者,多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贾母、王夫人之间的各种冲突。

红楼梦贾母得知袭人被内定为姨娘之后,是什么态度?

诚然,贾母、王夫人确实可能因此存在心理矛盾,毕竟袭人不是一般丫鬟,而是贾母精心 *** 的一等丫鬟,眼下被王夫人擅自改了编制,她老人家完全有可能因此对王夫人有些不满,这一点我个人也是赞同的,但我并不认为这件事能延伸成贾母、王夫人之间的主要矛盾。

目前很多论者喜欢上纲上线,将原本的小矛盾夸张成为大矛盾,用来强行解读《红楼梦》的各个情节。

袭人虽然是贾母的丫鬟,被王夫人夺走了,但这件事并不足以让贾母、王夫人产生婆媳矛盾,因为若是追根溯底,袭人被内定为姨娘,符合贾母、王夫人的共同心理愿景。

贾母当年将袭人送去服侍贾宝玉,必然也有看重袭人,想让她给贾宝玉当侍妾的想法,这一点整个荣国府几乎人尽皆知,单论舆论势力,甚至连晴雯都比不过袭人。眼下王夫人挖走袭人,亦是内定袭人为贾宝玉的准侍妾,跟贾母当年的安排不谋而合,只是因为这个流程走得不合情感诉求,导致贾母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悦,仅此而已。

亦有论者借此机会,认为王夫人的权势压过贾母。因为贾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丫鬟被挖走,居然噤若寒蝉,没有一点儿反应,甚至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第78回王夫人主动汇报,想让袭人给贾宝玉当侍妾,贾母仍在“装糊涂”,为何贾母这般示弱,一点儿也不硬气呢?

最根本原因在于,贾母也同意王夫人的做法,她们之间并无利益冲突,只是情感诉求发生碰撞;另外,袭人就算是一等丫鬟,也不过是个奴仆,这样的小角色,不足以引起贾母、王夫人这两位荣府巨头发生冲突。

贾母对王夫人是很尊重的,比如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贾母正在接待林黛玉,贾宝玉外出斋戒归家,期间贾宝玉的拜见流程是这样的,书中写道: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此时林黛玉新来,贾宝玉外出回来,一眼看到新来了一个妹妹,可贾母并没有因此就让贾宝玉先打个招呼,而是直接命令贾宝玉,先去拜见娘亲王夫人,再过来见这位新来的妹妹,这个细节,足可见贾母对规矩的贯彻,对王夫人的尊重。

红楼梦贾母得知袭人被内定为姨娘之后,是什么态度?

再有第39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带着众人游览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因看到窗纱旧了,就想让人给林黛玉换上新的。按照正常流程,这种琐碎的细事应该由王熙凤来负责,可是贾母并没有给凤姐安排任务,而是给王夫人安排工作,原著记: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第40回

明明王熙凤就在现场,贾母为什么不直接给凤姐儿交待呢?这是因为刘姥姥这个客人在现场,贾母必须考虑王夫人的名声地位问题,她才是荣国府真正的管家太太,所以不能越过王夫人,给王熙凤安排任务。

王熙凤也很聪明,贾母有意给王夫人面子,但王夫人好些年不亲自管家了,库房里的窗纱她哪里知道,所以王熙凤主动站出来接话,不至于让亲姑妈为难。

包括王夫人挖走袭人,并于第78回向贾母坦白,想要立袭人为宝玉的侍妾,贾母也并没有提出反对,而是认同了王夫人的做法,这些种种都说明所谓的“挖走袭人”,并不足以影响到贾母、王夫人的婆媳关系,袭人一个小小的一等丫鬟,也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5/441417.html

“红楼梦贾母得知袭人被内定为姨娘之后,是什么态度?” 的相关文章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张嘉贞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嘉贞(665年-7...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永乐大典》和五次北征均称不上政绩至于有人说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那是朱棣好大喜功的一个表现。谁都明白,只要有钱,有一切说了算的皇帝当后台,总策划,甭说《永乐大...

郭正一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郭正一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正一,字不详,定州...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留连:即留恋,舍不得...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

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过什么

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过什么

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看史书的时候,偶尔会看到贼熟悉的名字,而这个熟悉的名字给我的印象,往往与史书中大不一样。有这么一个人,年少入仕,被派到基层去当县令。当时那个天下吧,穷的厉害,百姓手里交不上税,国库还异常的空。那钱能去哪呢?还...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代表、盛世风华的象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与之前的“汉赋”、之后的“宋词”、“元曲”一样,都是所谓“一代之文学”,后来各代虽然也有不逊于唐诗的佳作,但那只不过是某些天才灵感的迸发、而非诗歌精神的突破和重塑。唐诗能有这样让人惊艳的表现,与此时集中出现的众多诗坛名家有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