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5-29)230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红楼梦》中,宝黛初见。宝玉问黛玉有无表字,黛玉答无。宝玉便送给黛玉一个表字“颦颦”。他为什么给黛玉取表字呢?

古代人有名字,还有字,平时称呼的时候不称名字,称呼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注云:“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起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公共场合呼来喊去,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冠礼时,要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古人“名”与“字”颇有讲究。名和字,必须有关联,不能乱取字。其关联多种多样。名和字意思有相近、相同,相左、相反,或者名和字意思相互补充……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名与字的含义相反,互相对立,各从反面作解,这就是“反意相对”。韩愈,韩退之,名与字结合的意思是中庸、平和。

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故能够“居易”。他的“名”与“字”含义由此及彼,二者意蕴递进,生发出“更进一步”的内涵,这是“相关联想”。

《红楼梦》中,“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还有的文本说,薛蟠,字文龙。蟠,是蟠龙之意。无论是“文起”,还是“文龙”,都是对蟠做进一步的解释,之一个解释是蟠龙起飞,一个解读蟠是龙。

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时候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因此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颦颦就是对“黛玉”做进一步的阐述。

宝玉给黛玉起的字,被认可了吗?

按理来说,一个小孩子给另一个小孩子起表字,也算是胡闹,没人会当真。但是宝玉给黛玉起的颦字却被人认可了。

贾母,探春等人都叫过黛玉颦儿。

第75回,贾母吃完饭,便说:“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

第49回,探春道:“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况且湘云没来,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

黛玉自己也承认了这个颦字。她和宝钗撒娇的时候说过“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

其中叫“颦儿”最多的人是薛宝钗。

那么薛宝钗为何总叫黛玉颦儿呢?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之一、宝钗表示尊重、郑重其事的时候,叫颦儿。

平辈人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字,要称呼字表示尊重。宝钗叫黛玉字,是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尊重。

有时候表示郑重其事,很严肃的时候,宝钗也叫黛玉颦儿。例如,宝钗听到黛玉在酒宴上说了两句禁书上的句子,就要教训黛玉一番。

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

这里的颦儿就是非常严肃地叫着。

第二、表示亲热时,叫颦儿。

薛宝钗这个人看似罕言寡语,实则八面玲珑,跟谁都自来熟。她叫黛玉颦儿是为了表示和黛玉的感情深厚,表示亲热。让贾母知道她喜欢黛玉,疼爱黛玉。

刘姥姥走后,黛玉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就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宝钗夸奖黛玉的笑话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和黛玉关系好。

第三、宝钗对黛玉无可奈何时,叫颦儿。

宝钗和宝玉比通灵后,黛玉来了。黛玉说话一通含沙射影。宝钗无言以对,只好假装不懂。

吃饭的时候,黛玉挤兑李嬷嬷。宝钗认为黛玉意有所指,但是她不能和黛玉闹翻。无奈之下,宝钗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第四、宝钗嫁祸黛玉时,叫颦儿。

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发现无法隐藏。【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这是告诉小红我在和黛玉玩呢!我正在追赶黛玉!表示自己和黛玉的亲昵。

第五、表示自己不在乎宝玉,大度,不嫉妒黛玉,才叫颦儿。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王熙凤开宝黛的玩笑。

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儿还玷辱了谁呢?”

黛玉抬身就走,宝钗便说:“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说着便站起来拉住,

凤姐明知薛家惦记着金玉良缘,却还说宝玉配得上黛玉这样的话。宝钗听到耳朵里,那就是,薛家的门第和根基配不上宝玉啊!

如何换做一般人,一定是没脸待下去了。可是宝钗却非常淡定。黛玉都不好意思要走了。宝钗却拉住黛玉,并且叫了一句【颦儿】。宝钗这是在告诉大家:我宝钗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在乎宝玉和谁结婚。我不嫉妒林黛玉!

第六、颦儿这个字不吉祥。

起名字都起吉祥的名字。颦这个字不吉祥。颦指皱着眉头,形容忧愁、忧伤。“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轻颦双黛螺。”

黛玉的这个“颦颦”就代表着她一生不得开心颜。最后忧郁而终,泪尽而亡。宝钗总叫黛玉为颦儿,也是给黛玉添晦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5/443965.html

“红楼梦中宝玉给黛玉取的表字是什么?为何叫颦颦” 的相关文章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张士逊(964—1049年),字顺之,襄州阴城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迁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

华峤: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华峤: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华峤(?-293),字叔骏,曹魏太尉华歆之孙、西晋太常华表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博闻多识,有良史之才,被司马昭辟为掾属,补尚书郎。晋武帝立,迁太子中庶子,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惠帝元康初,封乐乡侯,转秘书监,以《汉纪》烦秽,改作《汉后书》,起于光武帝,终于汉献帝...

李云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七位

李云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七位

李云,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原是沂水县都头,开酒店的“笑面虎”朱富的师父,有一身好本事,打斗起来三五十人近不得身。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九十七位,上应地察星,负责起造修缉房舍。因为眼珠是蓝色的,胡子和两鬓头发是红色的,所以人称“青眼虎”,看来他有外族血统。李逵去接老母上山时,被曹太公设计捉住。李云领人押...

魏定国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魏定国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定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魏定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神火将军,凌州人氏,原为凌州团练使,善用火攻。他与单廷珪一同奉诏征讨梁山,尚...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贾昌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贾昌朝 (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

明朝东林八君子安希范简介:因《纠辅臣明正邪》惹怒神宗

明朝东林八君子安希范简介:因《纠辅臣明正邪》惹怒神宗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张镐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三篇

张镐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三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镐(?-764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