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宝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之一次提出“三宝”的概念,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天下人都认为他所讲的“道”很大,不具体,不能很好地把握了解其中的寓意。所以他就讲一个好记好了解的“三宝”便于人们把握。这就是“三宝”的由来。
三宝之首的“慈”,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体现了老子珍爱生命的思想。只有能够像珍爱自己的性命那样珍爱天下人的生命的人,才可以信赖他将天下交付于他。宽容,更是“慈”的中心思想。这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一个人如果能严格的孔子自己的思想行为,宽容的对待他人,以德报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必然能受人尊重。
二宝“俭”的根本在于养性。“俭”的原则是指人活于世应该多为他人着想。老子是想让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把“俭”作为自己处事的标准,从为社会和他人付出中获得幸福快乐,就能得到延年长寿之道。
三“不敢为天下先”为养心之道,体现了老子“无为”的思想。“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在于告诉世人要具有一个谦逊卑微的心态。只有谦逊卑微的心态才能让自己放低自己的姿态去感受道家思想。感受老子思想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启发。
道教始祖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是实在的话越不好听,然而好听的话却不实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人的本性就是爱听好话,所以我们要明辨是非。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一颗很是粗大的树木,是从一颗小树苗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也是从地基开始累起来的;很远的路程,也是从我们脚下的之一步开始的。
荀子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它们的语句和写这句话的人相同,但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是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自夸,才能显的明了;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自我;不自我夸耀,才能见功底;不自我矜恃,才能长久。
老子对这一点很是重视,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又用肯定的语气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我们知道,这些名言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怎样才能面对自我?什么才能被称做是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做刚愎自用?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道教始祖老子原名是什么
老子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创造了道教,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流传于后世,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那么老子原名是什么呢?
有历史记载,老子原本姓李,单名一个耳字。关于老子的原名其实是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关于他的名字,有一个非常奇幻的传说。相传老子是太上老君的转世,他的母亲是因为吃了一颗李子而怀上了他,之后更是怀孕了长达八十一年,才生下一个长的白眉毛,白胡子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老子,老子一是尊称,二也是对他刚出生毛发就是白色的一个形容。
这个孩子一出生就会讲话,指着自家院子里面的李子树,说这个便是他的姓氏,家人看他耳朵比较大,所以给他取名李耳。不过李耳这个名字使用的机会非常少,老子自有记载以来,便是用的老子这个称号,久而久之,李耳这个名字反而被众人遗忘,如果不是连着这么一个传说,估计都不会记载下来。
老子的原名比较简单,但是也寓意深刻,表明了老子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虽然说这个说法偏向于神话,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相信。而老子之后骑青牛出函谷关,选了一地住下之后逝世而去,在世人的眼中也是羽化成仙,做回太上老君了。不过撇开这些神话不谈,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确实很大,直到今天他仍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大家。
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也有人称他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县人。相传,老子一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所以被称作老子。他一生功绩无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从他的生平来看,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清净的人,他诲人不倦,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关爱,智慧无比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这些性格都可以从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看出来。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无为”,他最理想的生活是虽然和邻近的国家能相互看到,甚至连鸡鸣声也能听到,但是更好老死不相往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中庸,并且提倡消极应对事情的人。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重强调了朴素的辩证法,意思是要顺其自然,对一些事物不能强求,用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主张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辩证的态度,持独立的批判能力。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有好也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老子主张的“无为”和《道德经》的精华朴素的辩证法,这些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老子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名人。
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孔子说到:“学生孔丘,是专门想你讨教学习的。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早就听说你来这,我便在此等你。学问研究上你与我差不多,为什么你还要来向我学习呢?”孔子听了之后说:“谢谢老师在这里等我,学习是无止境的,你的学识渊博,我如果跟着你学习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学问肯定会有所提升。”
于是,从那天之后孔子总是跟随着老子,虚心的向老子请教,之后孔子成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两个人,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道为中心,为我们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识,两个人的文化,在世上流传几千年至今都不熄不灭。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墓在哪里
在陕西省周至县的一座叫做大陵山的山上上有一座墓,那就是老子墓。老子墓是老子度过自己晚年生活、写《道德经》的地方,又称西楼观台。老子墓西安东面约七十公里,在终南山的北边的山脚下。
老子墓先如今在峪口就峪河的西边岸上,是一座依靠山而建的陵墓,就峪河绕陵而过。陵山海拔大约有700米,陵山山顶有一个天然的石洞人们称他为吾老洞。吾老洞很高很深不可测量。
据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上记载,吾老洞里面藏有一个石函,石函里埋葬的是老子的头盖骨,从古至今有许多探险者想要进洞中探险,都被洞中的阴风所阻挡。陵山顶有一个道观叫吾老洞道观,里面存有明代的一座石碑和清乾隆时期的一位名叫毕沅官员立老子墓碑两通。毕沅是清乾隆时著名的学者,在老子墓椭圆形墓冢前“周老子墓”的三字石碑就是出自他的手。
据史料记载,在吾老洞里有碑额上写有“终南福地”四个大字,洞额有写有“吾老洞”镶汉白玉匾,洞内有一座明代老子石像。吾老洞的旁边有老子祠遗址,是唐朝初年时建造的,香火旺盛,后来在北宋的一次火灾中被毁。明代时重新修建,清朝时再次修复,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砸毁。
后来虽然有修复,但是规模很小不如最初的规模。至今为止,还有许多热爱道家文化的人们去老子墓参观,祭拜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