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孔子的身高有多高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简介
关于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来说他的一生为世界文化做了巨大的贡献。他,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了。生前培养过数千弟子;死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甚大,甚至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
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他的一切都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因此就延伸出来他的身高问题。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所说,孔子的身长九尺有六寸。大家都称之为“长人”而受到大家的议论。甚至一些学者错误的认为:司马迁写史记是汉朝,汉朝一尺23.1cm,所以就应该按照那是的尺寸来计量孔子的身高。如果那样算的话孔子高2.21米,与姚明差不多了。这种看法显然是愚蠢和错误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度量衡制度一直都是变化着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计量制度。
那到底孔子的身高是多少呢?如果按照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来说,当时的司马迁是按照以前每个国家所遗留下来的史料来写的。当时的孔子是鲁国人,所以对于他的身高问题最有可能的是来自鲁国关于身高的描述。而那时鲁国保留了周王朝的礼仪和文化,因此又可以说,鲁国的尺度因该跟西周是差不多的。那时西周的一尺的长度为19.7cm或是19.9cm,所以如若按照西周的尺寸,那孔子的身高因该是1.89米或1.91米,也看的出来孔子是个大高个,这样所计算出来的身高似乎又很合理,而不是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大概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 *** 。至于孔子究竟是什么家?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工作,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那时由于遭到遭难,迁居到鲁国。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读自修,好学的他还拜了好多个师傅,所以不论是礼仪还是音乐、射箭,他都是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较多的贡献,年轻的他做过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当上了鲁国的宰相一职。可惜光景不长,由于政治上意见不统一,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近十年的时间才回到鲁国,埋头于讲学和正立古书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时提倡“爱人”,要求统治者相亲相爱,爱惜民力。其次,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之后周朝就利用这“礼”的原则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在教育这方面,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推出私人讲学的风气。还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 *** ,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是极其大的。
孔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他一生都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进步,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与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孔子在世时,世人给予了他无数的荣耀与赞誉,但是他都推掉了,唯独在学习这块他对自己很是肯定。没人能像他这么好学。
孔子还以好学作为评判标准来肯定自己的学生,因为孔子认为好学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了。那么孔子好学到底是有什么标准呢?
之一孔子认为好学之人要将学习与物欲分开,如果一个人在求学途中还要担忧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适,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好学的人是不会以好学为手段最终达到锦衣玉食的目的。好学之人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道之人,名利财富这些物质不是学习的最后目的。学习就是学习,不要掺杂任何物质目的,这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其二好学之人要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要“敏于事慎于言”,这个意思就是好学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果断,在言语上要谨慎朴实,所以对事态度与言语表现都是好学的范畴,这是属于儒家人的内在要求。
其三好学之人不仅仅读书学习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实践能力的锻造,避免出现当今社会的高分低能现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之人。
其四好学之人应该要广泛涉猎,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无止境。
孔子好学观是一个立体而且是丰富的好学的衡量体系,让世人受益颇深。
论语项橐考孔子讲的是什么
项橐,春秋莒国人,被称为神童。自小聪明伶俐,常常一语惊人。项橐考孔子的典故出自《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被孔子拜为老师的项橐,以自身的智慧和天赋让后世尊称为圣公。
项橐考孔子的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听闻莒国的人民淳厚善良,学习风气极佳。于是率领一众弟子前行,去感悟当地的文化智慧。经过碑廊地境,映入眼帘的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地势平担五谷丰登,呈现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这果然是个宝地啊!正当孔子与弟子感慨之际,有一个孩子不躲避他们的马车,站在道路中央一动不动。这个孩子就是项橐。子路呵斥他,他不为所动,孔子出面询问,称他“无知顽童”。项橐看子路无礼和孔子出言不逊的样子,便决心耍弄他们一番。
于是二者展开了一番激论,孔子的问题项橐都一一回应,但项橐的提问孔子皆哑口无言,一行人都在惊叹项橐的智慧。最后,孔子还拜项橐为师。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虽然孔子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世界那么大也无奇不有。尽管孔子被项橐的问题给为难,但他并没有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而是极具谦逊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拜项橐为师。此后,这段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既称赞项橐的智慧,有佩服孔子的勇气大度。学识不分你我,只要是对的,有道理的,都要虚心学习和接受。
圣人孔子简介介绍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电影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作为世界文明的的圣人--孔子,关于他的身世也只是一个不解之谜。自千百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真原因,引来不少人的关心。虽然历史资料中有些记载,但大部分都是被神化或者是大概的描述,总之也给我们可留下了破解孔子身世之谜的依据。
对孔子身世的记载,最为详细的是在《孔子家语》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家世,还对他如何向颜氏求婚,如何与颜徵在结合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但在司马迁指书中就有一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至于其中的“野合”究竟是什么意思,引来多数人的猜测。之一种说法就是,所谓“野合”,是指这位少女(颜征在)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 *** ,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这种说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为流传。第二种说法就是所谓的“野合”是指不合礼仪的交合。
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就是这么认为的,又比如在《论语》中说:“野者,由也”,“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都说明了“野”是不合礼的。第三种说法是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说,“野合”就是在室外、野外交合,由于叔梁纥和颜氏女在尼山之上交合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因为孔子还有一个哥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野合”指孔子是有他的母亲生在尼山野外的,那时颜氏女把他生在一个山洞里,老虎把他衔出山洞,这个山洞就叫“夫子洞”或“坤灵洞”,现在还有遗迹。那里还有一口“扳倒井”,传说颜氏女在生了孔子之后,曾扳倒此井饮水解渴,而且井水流出以后形成了所谓的“智源溪”。这些说法都有模有样的,但至于哪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