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的发展史和简介 相声的来龙去脉
相声(Cross talk、crosstalk、comic cross-talk、TALK SHOW脱口秀,或CHINESE COMIC DIALOGUE)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
(相声演员师生传承关系简图)【点击上图浏览高清大图】
秦朝: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
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秦朝末年,俳优演员优旃为秦二世胡亥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为了把长城重新漆一遍,将要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劳役和赋税,大臣们都阿谀奉迎,谁也不敢谏阻。优旃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胡亥说得失声大笑,继而又恼羞成怒。
唐朝:
唐代时的相声叫弄参军,由于这种表演相声的演员常是军营中的幕僚,故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分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嬉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可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宋朝:
宋代的群口相声很时兴。宋高宗十二年,杭州会试,宰相秦桧的儿子及两个侄儿都被取,无人敢揭其弊。而相声艺人扮成几个考生,用幽默的谈话,叙述韩信取关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讽刺了秦桧的三个子侄。
清朝:
清朝同治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
相声分类:
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
相声表演工具:
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表演工具有醒子(醒目,)、扇子、手绢三样。
醒子单口相声开场敲击醒子,用来提醒观众,引人注意。 醒子是一个小道具,用处并不是很大,但是听过相声《夸住宅》,就会知道,逗哏演员用醒子比作捧哏演员家里的房子,捧哏演员说这是房子吗?这不是蛐蛐过笼吗?因此是使活的需要。
扇子天热的时候扇扇。手绢擦汗。但是三样东西在舞台上又有着其它的作用。扇子用处较多,在演员的手中,扇子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刃全在扇子上。同时扇子也是烟枪、烟袋、鼓槌、喇叭等等等等,扇子几乎可以扮演舞台所有需要的道具。
手绢用来化妆,包在头上,男的就是女的了。《学四省》中,包在同上,用来表明捧哏演员的砍头疮。是为了丑化演员而达到喜剧效果的一种装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