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中国历史2年前 (2022-07-09)280

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

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李根源被百姓们尊称山中宰相,那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呢,一定有它的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李根源被尊称为什么的原因吧。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李根源

李根源是近现代著名的 *** 元老,是有名的爱国人士,而他的爱国不仅仅体现在自我对国家的热爱,还体现在他对烈士的尊重,对孩子的热爱等多方面。190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李根源高中秀才,1904年李根源前往日本留学,学习陆军军事,次年加入同盟会,四年后李根源回国,在武昌起义后,李根源与蔡锷等人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 *** ,甚至是兼 *** 总统,之后李根源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运动。1923年,四十四岁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 *** ,在李根源母亲去世后,李根源在其母亲坟墓不远处建造了一个祠堂,一共有数十间房屋,更大的一间就叫阙茔村舍,李根源为此,还专门为免客人陌路,特意在路口设立石碑。村舍的室内陈设雅致古朴,古色古香,李根源就在这里交结朋友,与当地的百姓也来往频繁,甚至为他们建造学堂,建设浴室,连续数十年在山上种植松树,形成一片松海。

因此,大家都尊称李根源为山中宰相,正是因为有了李根源,让这里的百姓改善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百姓尊称也是发自肺腑。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该如何展开,从哪几个方面来讨论呢?其实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探讨,可以从一下三方面来进行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李根源

首先,李根源反清思想产生的缘由,这就需要从李根源的祖上说起,当时是在明朝,备受皇恩,对明朝就有种依恋,而尽管李根源年少,但已经有朦胧的反清复明想法。随着清 *** 的腐朽,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李根源加深了对清朝的蔑视和痛恨。

其次,李根源前往日本留学,寻找反清革命之路。李根源一面学习各种知识,一面探求救国之路。之后加入了同盟会,积极的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李根源回国后,受到重用,于是开始进行革命宣传,渐渐的革命的种子在军队中散播开来。

第三方面,就是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的特点,不仅注重革命舆论宣传,还注重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在云南滇西一战,让大家都看到了李根源的军事才能和战略备署技能,安定了滇西后,李根源为彻底稳定云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根源在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也为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出了很大的一份力。

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其实从以上三方面就可以简单的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根源是一个将希望会放在心上,为了他时刻努力,直至最后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要把握好现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

大家都知道李根源是个有才的人,从小文武双全,之后在从政道路上也是有所作为,在云南滇西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呢?接下来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看看他们到底去拜谒谁?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李根源于于右任拜谒题刻

在灵岩山的西南角下,有一座韩世忠墓园,在这个墓园附近的山上意外发现了两处摩崖石刻。从年代上判断应该是民国年间,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的石迹,应该就是来拜谒韩世忠时所留下的。其中一处是1926年,李根源在摩崖上刻下的奋乎百世,落款上清楚的写着民国十五年四月,恭谒韩蕲王墓,腾冲李根源敬题书。而另一处则是在两年后,也就是1928年,李根源陪同于右任拜谒韩世忠墓时,于右任题写了:韩蕲王墓,十七年八月,与印泉来谒因题,于右任。大家应该都在纳闷,这韩世忠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呢?韩世忠是两宋之际的名将,同时也是中兴四将之一,是现在陕西省绥德县人,在南宋朝绝对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韩世忠刚好与于右任是老乡,李根源与于右任关系颇好,几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李根源与于右任一同前来拜谒题刻也是情理之中。

李根源与于右任拜谒题刻也为后来的人们提个醒,无论怎么样人都不能忘本。

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

李根源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也是 *** 元老。他对于爱国的热忱在他一生都有所涉及,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是令人振奋的。那接下来就向大家介绍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的具体情况。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云南滇西抗战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失败,日寇竟然趁我国云南滇西空虚,从缅甸入侵滇西。渐渐地一发不可收拾,我国好几个地区连续失守。当时的李根源先生正是云贵监察使,他几次请求国民 *** 派他前往滇西前线,建议在怒江设防,遏制敌军东进。之后李根源以一个军事家的胆略提出坚守怒江防线,促成将敌方限于怒江以西的局面,使我国重新夺取了主动权。后来滇西的时局文稳定下来,李根源又前往大理,建议宋希濂成立干训团,赶紧准备培养训练一批军政人才,防止滇西反攻之备。李根源还号召军民连心一起奋力抗战,不仅如此,李根源还将滇西抗战主战场受灾最重的腾冲龙陵施救济,还建造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等。经过一番筹备,烈士墓园定为国殇墓园,李根源特此为其题刻。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就此告一段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还担任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等职。虽然李根源与云南滇西抗战已成历史,但当地老百姓依旧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带领军民一起保家卫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7/450963.html

“晚清山中宰相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 李根源结局” 的相关文章

妺喜为什么被称为红颜祸水?她有哪些事迹?

妺喜为什么被称为红颜祸水?她有哪些事迹?

妺(mò)喜,嬉(喜)姓,生卒年不详,亦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之女,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的元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夏桀的王后妹喜,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历史上的记载也是非常少的,可当你听到这样的标签,“红颜祸水第一人”,“中国历史记载亡国王后第一人”,“千古狐狸精第...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还不知道:曹操欲行刺董卓,难道不怕一直在董卓身边的吕布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重新温习一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就能够看到曹操内心的纠结和较量。曹操从王允那边拿到了那把宝刀,然后去董卓家里面玩儿,在最开始的时候,曹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

黄权: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为什么降魏?

黄权: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他为什么降魏?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建计取汉中,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术型官员...

历史上关羽和张辽二人的实力怎么样?有过交集吗

历史上关羽和张辽二人的实力怎么样?有过交集吗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关羽和张辽作为汉末三国名将,武艺高强,正史中,关羽被称为万人敌,解白马之围,在万马军中斩杀猛将颜良,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些自然不用细说,而张辽也不差,正史记载张辽武力过人,逍遥津之战,以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活捉了孙权。...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吕范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范年轻时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便为东吴效力。先后随孙策攻破庐江郡 ,攻克陈瑀,平定七县;随周瑜征战赤壁,因功拜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吕范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