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袭人为何会对黛玉敬而远之?是因为什么
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很多红迷们都以为袭人是随着宝钗的蓄意接近讨好,才慢慢淘汰黛玉、支持宝钗的。其实不然,自从黛玉刚进荣国府那会儿,袭人就已经预感到黛玉会是她的“克星”了。
那么,黛玉到底对袭人做了什么事?以至于让袭人耿耿于怀、敬而远之?
1:袭人“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袭人屡屡背信弃义、首鼠两端,堪称“三姓家奴”。她的之一个主子是贾母,贾母每月给她开一两银子的工资,这在荣国府的奴才们当中,可算是更高薪了。贾母最初十分抬举她、信任她。要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侄孙女指派给她来服侍了。
然而,袭人却是个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人,虽然表面上一心一意地服侍史湘云,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另谋出路”。尤其是史湘云的嫡母去世后,趁史湘云回家服丧期间,袭人就开始暗地里勾搭宝玉了。
待史湘云再回到荣国府时,却发现袭人已经去服侍宝玉了。史湘云感到非常纳罕:袭人怎么突然“背弃她了?”又是几时勾上宝玉的?史湘云哪里知道,袭人是觉得服侍她没前途,还不如及早地改弦易辙、另寻明主。
袭人的这种小心机,作者在原文里早就暗示过了,只是被大家忽略了而已,今天,我再次提示一下,希望大家可以细品一下原文中的“内涵”: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以上这段话是原著原文,我没有在这里删减或增添任何一个字,但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袭人明明服侍了三个主子,分别是贾母、史湘云和贾宝玉。而作者却偏偏只强调了两位。“服侍贾母时,心里眼里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时,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宝玉。”却唯独没提服侍史湘云时,袭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这说明袭人还在服侍史湘云时,就已经心猿意马、伺机“叛逃”了。也可以说她在骑驴找马、伺机而发。
换句话说,袭人是个非常现实的势利眼,觉得史湘云不是荣国府的“正经主子”,跟着她没前途。所以,也没必要全心全意跟随她、服侍她。一旦抓住机会,她必然要跳上另一只船、一只她认为安全可靠、更具有投注价值的“船”。
所以,趁着史湘云的“太太去世,回家住了一阵子”,袭人就暗暗引诱上了宝玉,示意宝玉去向贾母把她讨过去,以后她就可以长久地服侍宝玉了。
袭人这么做,不仅辜负了贾母的信任,也辜负了史湘云待她的一片真心。当时的贾母,并没有看清袭人的真面目,还以为袭人只是个不爱说话的、“锯了嘴的葫芦”。不料,她这只葫芦里还真藏着一剂让人预想不到的“药”。
就这样,袭人先背叛了贾母,后背叛了史湘云,再后来连贾宝玉也背叛了。竟然背着宝玉去王夫人面前检举揭发他与黛玉的“私情”。虽然话说得很委婉,但那些话,王夫人一听就明白她的“剑锋所指”。
袭人先是贾母的奴才,后来成为宝玉的奴才,再后来又成为王夫人的心腹和走狗。这样的品性,不是三姓家奴是什么呢?
2:黛玉的高贵典雅,深深刺痛了袭人那颗世俗又自卑的心
有句话叫“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人,这也可以理解为磁场不同,气场不一样。袭人与宝钗是同一类人,圆滑世故、善于伪装,而且深谙趋利避害之道。所以,她们之间三言两语就可以一拍即合,“心有灵犀”。而对于黛玉,袭人却感觉像隔着物种一般,相处起来非常吃力。
就像王夫人讨厌聪明美丽有才华的女孩子,因为她本身不具备这些特质,所以羡慕嫉妒恨,本能地排斥这一类人。她与袭人一样,喜欢那些藏愚守拙、看起来“粗粗笨笨”的女子。
她们的这种心态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个愚蠢的人,总希望找一个比他更愚蠢的人来崇拜他!”这样才会提升他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那么,袭人是从什么时候发现——黛玉与她不是“同一类人”的呢?认真追溯起来,就要回到黛玉初进荣国府的那个夜晚了。我们先来回顾一段原文,看当时的袭人与黛玉、紫鹃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她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歇,她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让:“姊姊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袭人“卸妆”之后过来找黛玉攀谈,是一种示好与示弱的表现,对于女人来说,与对方素颜相对,就相当于是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对方了。卸妆就等于卸下了“防备与芥蒂”。就像一只要取悦主人的小狗,主动把自己最薄弱的肚皮坦露给主人看,并任其抚摸。
由此可见,袭人的心思非常细密,她懂得用什么方式与人相处会更容易取得对方的好感与信任。
黛玉礼貌地让座,并口称“姐姐”,礼貌中透着尊卑分明的疏离。紫鹃便趁势解释道:林姑娘正为宝二爷摔玉砸玉的事,内疚难过呢。
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你。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
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听得说,落草时从他口里掏出来的,上头有现成的穿眼。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黛玉此时的表现让袭人错愕不已,人人都知道宝玉那块玉是个稀罕物,就连后来的北静王都恨不得一睹为快。宝玉后来去袭人家吃年茶时,袭人更是捧在手里当稀罕物一样炫耀给她的表姐们看。说只要见了这个,天下就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东西了。
可唯独黛玉,竟对那个东西“不屑一顾”,甚至还没有“夜已深,还是睡觉”更重要。虽然说“明天再看也不迟”,但自这次之后,黛玉从来没再提及过要去看那块玉。这倒显得袭人没见过世面,为了一块“黛玉看不上的东西”少见多怪似的。
更令袭人感到诧异的是:虽然黛玉对那块玉的质地、品相不感兴趣,却开口就问那块玉的“来历”。换句话说,黛玉更关心那块玉遭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有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黛玉这种反应与后来的薛宝钗截然相反,宝钗是直奔那块玉去了。一旦抓住机会,就赶紧捧在手里观赏,恨不得立刻据为己有。说白了,宝钗有一颗世俗的心。而世俗的人是最容易被人抓住弱点投其所好的,也更容易被人征服和收买。
而袭人眼里的林黛玉,却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女子,对世俗的东西一概不感兴趣,金也罢,玉也罢,黛玉根本不放在眼里。恰恰是黛玉的“无欲则刚”不卑不亢,才让袭人无法靠近,无所适从。
既然“巴结”不成,袭人自然会恼羞成怒,敌对诽谤了。后来传出黛玉“眼高过顶,目无下尘,敏感多疑、爱使小性,不如宝姑娘好相处”之类的话,大概也是出自袭人的暗中宣扬泄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