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7-15)240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贾母的说法。

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宝玉被贾政毒打,众人第二天齐聚怡红院,期间,王夫人就询问宝玉:想吃什么东西?得知他想吃的是荷叶莲子羹时,贾母忙着让人去做,却被王熙凤叫住了。

原来,宝玉想吃的这碗莲子羹,做工复杂,所以在贾府之中,难得弄一回。凤姐在安排好以后,特意让人做出十碗来,王夫人听了不解,才有了下面这段话。

末了,贾母夸凤姐有她年轻时候的几分机灵。而一旁的宝钗,却特意插上了嘴,并说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面对宝钗的夸赞,贾母也开心地笑了,但接下来的话,却值得我们细品。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现在回到了问题的本质上了,贾母所说的我们家的四个 *** ,究竟指的是谁?

按说,这个问题不存在什么争议性,因为贾府刚好有四个 *** :贾元春、贾迎春、贾惜春、贾探春。只是,如今的元春,已经贵为贤德妃了,她还适合这样的说法吗?

所以说,从这一点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贾母所说的四个丫鬟中,元春不会是其中的一个。而除了贾府的三个 *** 外,还有谁呢?当然只有林黛玉了。

只是,在贾府众人的心中,并非完全持有这样的观点,比如被贾母一手 *** 出来的袭人。

2、贾探春与袭人。

之所以要将她们捆绑在一起说,是因为她们的观点,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而这一天,又正好是宝琴、平儿、邢岫烟三人的生日,探春得知后,觉得有趣,便说出了众人的生日。

探春笑道:“到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

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

在《红楼梦》中,探春其实是挺精明的人,但是在此,她为何遗忘了林妹妹的生日呢?算得上无心吗?这要放在一般人心上,自然算。但她不同,作为一个庶出的 *** ,又有赵姨娘这个累赘,所以在贾府,她过得非常小心、非常谨慎。

再者说,贾母那么疼林妹妹,她的生日,能不上心吗?她连薛姨妈、薛宝钗的生日都记得,唯独忘了林妹妹的,这有多明显啊。

而袭人的神补刀,则明确表明了她的态度:薛宝钗是自家人,林黛玉是外人。

袭人为了讨好王夫人,亲近宝钗,这能理解。但是,探春亲近宝钗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吗?应该有这一点的原因。

但还有一点,就是她们性格相投。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

昨天写探春亲近宝钗疏远黛玉,有不少朋友不认可这样的观点,拿抄检大观园后探春给宝钗下逐客令来说事。

对于这一点,其实显示的是宝钗的两面性。外表的端庄体面,内心的虚伪圆滑。就像史湘云与宝钗的塑料情一样。

曾经的史湘云,多么亲近宝钗?对着袭人说道,要是我有这么好的姐姐就好了,还多次讽刺黛玉捧高宝钗,只是最终怎么样了?不还是同林妹妹说道:可恨宝姐姐!

我们回头看看探春对宝钗的态度,就会发现,她对宝钗的转变,同史湘云是一样的;因为凤姐生病,她们得以共同打点荣国府。

然而最终,王夫人嘱托宝钗管理的下人夜晚聚赌这件事却变得一团糟,以至于闹成打架斗殴的豪赌,宝钗对此闭口不言,完全辜负了王夫人的嘱托,最终探春看不过,向贾母汇报了。

除了这件事外,最明显的,莫过于在探春改革大观园时,薛宝钗的抢功。

纵观大观园改革,薛宝钗表现出来的,是 *** 裸的虚伪和势力。比如一开始平儿推举莺儿的母亲打理怡红院这片区域的花,宝钗立马反对,但最终,却推举出了茗烟的母亲,平儿看不过,直接爆了猛料:莺儿前几天刚认了茗烟的母亲做干妈。

尤其对大观园的功劳,薛宝钗竟然厚着脸皮同众婆子说出: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样的进益来。

改革大观园是谁想出来的?是探春,而宝钗出了什么?将探春辛辛苦苦想出来的一年四百两银子做了顺水人情,还一味的邀功,你说探春能不气吗?

因此,从抄检大观园后探春对宝钗下逐客令来看,她对宝钗的态度是发生过改变的,从最初的认可、欣赏、亲近,到一步步撕开她虚伪的面具,最终同她断绝情义,自然,最终的探春,正如她当着李纨、尤尤氏的面所说的一样:

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

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到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3、王熙凤的说法。

对于薛、林二人谁是自家人?王熙凤的态度是什么?其实对于这一点,在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

当王熙凤等人从怡红院走出来后,凤姐马上对王善保家的说道: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

而紧接着,她便一头走进了潇湘馆。

从这可以看出,在王熙凤的心中,林黛玉才是自家人,而薛宝钗,不过是一个亲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7/452141.html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究竟谁是自家人?” 的相关文章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休璟(627年-7...

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刘伯温未卜先知

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刘伯温未卜先知

传说刘伯温能未卜先知,曾作一首《烧饼歌》,又名《帝师问答歌》,那么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了一口,有小太监前来禀报:国师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就顺手拿起一只金碗扣在饼上,才传命召见。刘伯温行过礼后,朱元璋故意问道:“听...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留连:即留恋,舍不得...

水浒传中鲁智深和杨志如果单挑,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水浒传中鲁智深和杨志如果单挑,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是由天罡星三十六员和地煞星七十二员组成。这一百零八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结局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群像。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之间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打斗,最终结果是不分胜负。书中说两人打斗了...

从诗歌中探索高适的一生,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从诗歌中探索高适的一生,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故事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诗中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却自有一份豪...

除了一篇《爱莲说》,周敦颐的一生还有哪些成就?

除了一篇《爱莲说》,周敦颐的一生还有哪些成就?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敦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开始之前,先说一篇短文,名叫《爱莲说》,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中国人,都无比熟悉,在数十篇“背诵全文”的文言文中,这短短119字,背诵起来,可以说是朗朗上口,轻而易举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