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晴雯生病后贾宝玉给她带的什么药?是从哪里来的?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晴雯生病在床,平儿走来找麝月时撞见。二人出去后嘀嘀咕咕,晴雯误会是在说她生病之事。
贾宝玉为了消除晴雯的疑虑,就去窗外偷听她们谈话。才知道前几日在芦雪广联诗时,平儿丢得虾须镯竟然是怡红院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去。
坠儿当日与小红被薛宝钗称为“奸淫狗盗”之辈,如今名副其实,等待她的结果已经注定。
平儿去后,贾宝玉回去一五一十告诉了晴雯,气得晴雯当场要发作,还是贾宝玉拦着不让她病中动怒才罢了。
这里麝月进来,晴雯吃了药到第二天还不见效。王太医倒是按时进来诊脉,增减汤剂。可他的药不行,晴雯就没啥好转。
王太医家几辈子伺候权贵,自保是之一要务,惯会看主人眼色下药。
贾宝玉认为女儿禁不起重药,他都使用一些轻剂量、低效力的药。贾宝玉固然是满意,对病人却无效果,只能凭借身体素质硬抗。
虽说感冒吃不吃药都要七天,可有些感冒太严重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晴雯这次生病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无疑为日后之死埋下了隐患。
贾宝玉见晴雯虽然“烧”退了一些,头却还疼得厉害。就想起来家里的西洋“药”。
(第五十二回)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晴雯忙收了盒子,笑道:“了不得,好爽快!拿纸来。”早有小丫头子递过一搭子细纸,晴雯便一张一张的拿来醒鼻子。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只是太阳还疼。”
汪恰洋烟与贾家很多物品一样,都是西洋的舶来品。贾家作为几十年的顶级世家,家里早都普及了更流行的西洋“货”。
像西洋钟表、玻璃(中国早有玻璃,但大型成品往往都是波斯西洋进口)和日常药品,在贾家很常见。
汪恰洋烟是一种鼻烟。据史料记载,清朝每年都会从西班牙进口大量的优质鼻烟。贾宝玉拿出来的鼻烟形制是“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一个扁盒,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是典型的西洋天使装饰图案。
那时候西方对玻璃的运用非常娴熟,大量器物都是玻璃制品,与中国的陶瓷类似。金星玻璃是一种玻璃样式。又叫温都里纳。后文贾宝玉给芳官改名字,就叫金星玻璃。
至于汪恰洋烟的名字“汪恰”的出处有两个。一个据说从西班牙进口的鼻烟,名字就叫“Virginia”,清人音译称之为“汪恰”。
另一个则认为汪恰代表“更好”的意思。清代曾有个卖上等鼻烟的商店叫汪恰鼻烟,“汪恰”指上等洋烟或者更好的洋烟。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汪恰”,西洋一等宝烟也。】
其实两个说法并不冲突。西班牙进口的洋烟,翻译成“汪恰”,代表品质更好的洋烟。国内有商家借用“汪恰”为店名炒作自己店铺的鼻烟品质,无可厚非。
当然,具体为何咱们也不细究,读书人知道汪恰洋烟是来自西班牙那边的鼻烟就够了。
鼻烟是一种“烟”的形制。以香味较好的烟叶,晒干后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一定时间的陈化即可应用。使用时不需要燃点,单以手指粘上烟末,轻轻由鼻孔吸入即可。
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吕宋国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丝薰,余既详之前卷。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
鼻烟最早于明万历九年(1581)由意大利(人利玛窦)传入中国。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鼻烟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甚至皇帝也会赏赐鼻烟、鼻烟壶。而今“鼻烟壶”更成了一种有名的收藏门类。
贾家这种高门大户使用鼻烟再正常不过。
不过鼻烟严格来说并不治病,虽说有一定的治疗功效。鼻烟中的芬芳之气,可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用来驱寒冷、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有一定作用。
贾宝玉之所以找鼻烟给晴雯,就是利用了鼻烟的“通鼻”功效。鼻烟有专为激发喷嚏设计的配方,最容易让人打出喷嚏。晴雯病中鼻子不通气,恰好对症。
(第五十二回)宝玉笑道:“越性尽用西洋药治一治,只怕就好了。”说着,便命麝月:“和二奶奶要去,就说我说了: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弗哪’,找寻一点儿。”麝月答应了,去了半日,果拿了半节来。便去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用簪挺摊上。晴雯自拿着一面靶镜,贴在两太阳上。麝月笑道:“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惯了,倒不大显。”
“依弗哪”不同于汪恰洋烟,是正经的药品,专门治疗“剧烈头疼”的西洋药。
关于“依弗哪”,研究学者认为是清人音译的拉丁文“cephala”,意思是「治头痛药」。西方医学文献也有记载“cephala”的意思是指剧烈的头疼。
据此推测,依弗哪不是药品的名字,而是头疼药的商品名字。
当然,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药品具体叫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只要知道功效就行了。
王熙凤管家事多压力大。常有头疼失眠等症。前文她说“一夜北风紧”,就说听了一夜的北风失眠了。
依弗哪是她常用来治疗头疼的膏药,使用时将之适量化开涂在红绸上,再贴于两侧太阳穴,被吸收后能够有效缓解头疼。
这种方式与中医的“膏药”差不多。早年间的“膏药”也是一贴膏体,用红布合并包装。使用时需要火烤,将药融化后,再贴于患处。后来才慢慢改为如今的药贴。
贾宝玉给晴雯找了汪恰鼻烟和依弗哪,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对症晴雯的伤风感冒。但对退烧后病情开始好转的晴雯来说,却是用来缓解病后症状的“及时雨”。
贾家使用的西洋货远不止此。蒋玉菡转赠北静王的“茜香罗汗巾”给贾宝玉,就是出自“女儿国”的洋货。
贾家随处可见的西洋钟表,贾宝玉的怀表,都是西洋之物。
王熙凤的玻璃炕屏,贾母生日粤海将军邬家送的玻璃屏风,也是进口货。
还有贾母拿出来的“凫靥裘”“雀金裘”,是俄罗斯进口的。
李纨她们穿得“多罗呢”,也是西洋“布匹”。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有的玻璃绣球灯还是西洋工艺。
包括玻璃窗、玻璃镜子、暹罗茶等等,都是当时流行的“洋货”。普通老百姓很难见到,贾家人却已经习以为常。这就是富贵人家与世界同步的效率,就是比普通人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