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三昧是什么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 *** ,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相关分类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 *** 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大势菩萨的说法,所谓三昧指的是三摩地、三摩提等,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受、等持、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强调的是摄心专注于一缘而不散动的心境。
因此,念佛三昧,所关注的是以佛为系心境缘的定,也就是专意念佛而不散动的心境之意,换句话说,所谓念并不是念诵之念,而是忆念之念,关于这个念,《成唯识论》如此解释:
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也正因为如此,念佛三昧这一说法,我们可从因与果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因的角度来说,念佛三昧强调的是系心于佛,如佛的相好、光明、庄严、佛的名号、佛的誓愿、等功德,及佛的心性、法身、实相等。按照中国佛教的习惯,念佛三昧归纳为四种:
一、持名念佛,专持念一佛的名号。
二、观想念佛,想象佛的外形、佛的相及净土庄严相等无二。
三、观像念佛,把佛置于面前,开眼观像,闭目忆想。
另外,从果的角度来说,念佛三昧其实就是系念于佛、深入正定,证念佛的三昧时,就可以见到观念佛的相好、净土庄严乃至心性、法身等。也就是说,念佛三昧的本质其实就是以实相念佛、明心见性为究竟,这是与其它的法门是相通的,在目的上是一样的,即殊途同归。
进一步的说,从修证 *** 和证悟的境界来说,念佛三昧,甚至可广摄佛教所有的宗派的一切法门。明蕅益大师说: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说的就是念佛三昧,其实已经包含了一切法门的精髓。
况且,修念佛的法门,还可以得到佛力护念加持,因此,念佛三昧对于修行者来说,确实是至极殊胜的深妙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