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 *** 旗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 旗是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之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继承兴中会的中国 *** 沿用为党旗至今。旗面作蓝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图案。 *** 是中国 *** 党徽。1925年后国民 *** 将 *** 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
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 *** 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清 *** 破坏,旗未使用。
1900年惠州起义首用此旗为标帜。其后尢列在南洋创立中和堂,各会所均悬此旗。当时旗上所列叉光多少不一。后经孙中山解释,称叉光代表地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此成为定制。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后将此旗作为党旗。 *** 沿用至今。
*** 旗的确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 *** 旗,此旗即为国民 *** 国旗前身。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 *** 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 *** 后,继续以 *** 旗为党旗。
*** 旗的背景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认为我等倡议革命,旨在倒清立国,迟早而已,必有成功日,当今世界各国皆有国旗,以资国家的象征。举义在即,亦应预谋此事,以代满清之黄龙旗,并希望陆皓东筹办此事,而陆皓东自幼聪慧过人,能工善画,陆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国旗,一为革命的标志和象征,一为战时方便指挥。
很快陆皓东即将一面旗帜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孙对此旗帜大加赞赏,这就是之一面 *** 旗。陆向孙中山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说, *** 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不同主张
1906年冬,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见纷歧,竟有五种不同的主张:
(一)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示皆黄帝子孙,红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
(二)用红、黄、蓝、白、黑之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且含五族共和之义(宋教仁、陈其美主张)。
(三)用井字旗,以象征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
(四)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
(五)以 *** 二色旗,再加上红色底为 *** 满地红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身之精神(孙中山主张)。
*** 旗的代表含义
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着国家的命脉,随着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 ,取象宏美,中华民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之最者,且 *** ,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