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学与国子监的区别是啥
中国古代学校之制产生很早,早在夏商周时期就诞生。那时学校的名称主要有学 校 庠 序,其中 校庠序是民间小学,而国学与国子监是国家级的学校。
一、古代学校
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统称;序是周代学校的总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
学是指大学,西周时期已经把大学教育机构称为太学,这是我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校。那时学校就是培养贵族官员的地方,由官府直接设置和管理,因此被称为官学。
春秋战国时代,私学兴起,其中最著名是稷下学宫,鼎盛的时候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数千人,影响很大。西汉建立后,汉武帝接受董仲 舒的建议,重视教育,重建官学。
更先是建立中央更高学府太学,又下令地方郡国兴办地方教育机构,并规定在官学中以讲授儒学为主。这样以儒学为主体,以官学为主干,由初等教育(庠、序)、
中等教育(学、 校)和高等教育(太学)三级教学机构组成的完备教育体系基本确立,以后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教育体制。
二、太学或国学
太学是古代的国立更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太学和国学属于官办学校,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类似现代的公办大学。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更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测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到西晋时期,晋武帝对太学进行改革,使太学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为适应士族的发展,又在太学之外设立国子学,专门培养士族子弟,当时国子学的地位比太学高。
隋唐至明清时代,国子学改为国子监,成为国家常设的最 高教育机构,正统的官方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日益受到重视。历代王朝中,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是两者并设。
三、国子监
国子监由晋代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公元六世纪,隋文帝改国子监为国子寺,统一管理国子学、太学等,尔后又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称为六学。也是国家设立的更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更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
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可见,那个时代能否升学与出身有关。同时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唐代以后,国子监几经变化,到明代成为兼有教育管理机关和更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更高学府,职权范围已大大缩小。
宋代太学仍为更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综上,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发展证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走在当时世界前列的,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年来永恒流传的原因。各位看官,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