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贾府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8-17)200

显赫一时的贾府,毕竟导致被抄家的命运,这是无可争议的。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

北静王是《红楼梦》一个特殊的存在。出场就顶着“贤王”的头衔,温文尔雅,容颜俊美,贾宝玉对他十分仰慕,也非常愿意与他有交往。

然而,通读《红楼梦》仔细看北静王有限几次出场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这个人深藏不露,是个关键人物。甚至贾家抄家就与之有关。

红楼梦贾府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

那么,贾家抄家,为什么会与北静王有关呢?只因此人是个乱臣贼子。

何为“乱臣贼子”?古时候称“不忠君主、不守臣道”者,后指“反叛觊觎皇权之人”。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贾家抄家的线索很多,成为“逆臣贼子”无疑就是主要原因。具体到作者隐笔很多,最明显有两个。

一,“虎兕相逢大梦归”出自贾元春判词,“虎兕”指不义的权力斗争。也是指贾家因谋逆被抄家。

二,焦大醉骂威胁主子贾蓉“红刀子进白刀子出”,老奴才说“反话”,暗示贾家这老臣反了。

贾家自己并没有“谋逆”的能力和需求,能让他们“反了”,一定有带头人,此人正是北静王。

北静王与贾家结党,团结四王八公以及背后的所有势力,犯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事儿”,最后被皇帝一网打尽。北静王虽然出场不多,线索却不少。

(第十四、五回)北静王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

北静王亲自祭奠宁国府孙媳妇秦可卿,是不合法也不合规的。

首先,古代王公贵族等身份的勋贵,如果不得圣旨,不可以随便参加葬礼。

北静王派人祭奠没问题,亲自参加秦可卿葬礼,就是僭越。对此,曹雪芹并没有忽视,而是借贾敬死后,皇帝亲自下旨,允许王公以下准其吊唁作了补充。

贾敬死后,皇帝下旨合法,秦可卿死后,没有皇帝的旨意,北静王出席就是没将“规矩”放在心上,是对皇帝大不敬的僭越。

其次,北静王说自己受海内名士青睐,常在府中聚谈,邀请贾宝玉前去“学习”。表面看是关爱贾宝玉,其实暗示他在府中“养士”的现实。

红楼梦贾府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

天下名士都为帝王所有所用,北静王一介臣子却聚集那么多名士做“孟尝君”,还要让贾宝玉去聚会。

贾宝玉代表贾家,如果北静王图谋不轨,试问皇帝会不会疑心贾家与之结党?

再有,鹡鸰香念珠是御赐之物,不可以等闲视之。北静王不但随便佩戴,还随手撸下来送给贾宝玉,更是对皇帝大不敬。心中无君王,岂非就是乱臣贼子!

鹡鸰香念珠,代表“兄弟急难”。皇帝借以表达与北静王兄弟齐心。反映出皇帝非常重视和忌惮北静王背后的势力。

可北静王不念皇帝的“兄弟情”,却与贾家叙起了“兄弟情”,不恭、不敬、不臣、不法的实权王爷,具备乱臣贼子之相。

而且,北静王出席秦可卿葬礼、邀约贾宝玉过府、赠送鹡鸰香念珠……这些都是光天化日之下,不遗余力地拉拢。就算贾家彼时不与之结党,也不妨碍他坐实贾家与之关系密切。

皇帝对贾家大肆操办秦可卿葬礼的僭越,以及北静王出席葬礼中的一系列举动明显不放心。才会有贾元春突然晋升贤德妃,贾家却没得到任何好处的矛盾之事。

北静王拉拢,皇帝疏远,贾家利益严重受损,渐渐与北静王越走越近。

到第二十八回,北静王借蒋玉菡将茜香罗汉巾交给贾宝玉,换来扇子上的“玉玦”,代表贾家与北静王正式“结党”!

蒋玉菡就是“将玉含”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用玉玦换北静王的茜香罗汉巾,玉玦代表决断,茜香罗汉巾汗巾代表捆绑、笼络,双方至此成为共同进退的盟友。而四王八公之前只是老臣笼统称呼,此后彻底形成对皇帝对立的老臣势力。

贾家与北静王结党,作为皇帝的亲信忠顺亲王才会气急败坏地派人到贾家,借讨要蒋玉菡恶意刁难。

蒋玉菡是贾宝玉的“影”,代表忠顺亲王在针对贾家。

贾宝玉因此差点被打死。整件事的背后隐喻,是贾家与北静王结党,被皇帝上门警告。

红楼梦贾府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

其实,北静王的不正常还有元宵节王熙凤说的“聋·子放炮仗”故事。分明伏笔贾家跟着北静王要做“惊天(房子大的炮仗)”大事,结果雷声大雨点小(扑哧一声),可怜贾家像个聋·子一样被蒙在鼓里,就被一锅端了。事实是啥也没干,完全被利用。

而北静王参加老太妃的葬礼,与贾府租赁同一座院子,还让贾母住了上院,以晚辈之礼待之也不寻常。

古代社会有明确的等级制度。王爷和国公夫人到底差着品级。北静王太过“礼贤下士”,更是可疑。

最后,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那件蓑衣,有两个疑点。

之一,北静王常穿蓑衣在家装渔翁(林黛玉语)“钓鱼”,作为实权王爷,明里仿佛清心寡欲,暗中却结党营私,这样的作为王莽、李世民、朱棣和袁世凯都做过。他到底钓的什么“鱼”?

第二,蓑衣的帽子本是尖的。竟然能够去“顶儿”。“顶”是天,暗指皇帝。北静王想去“顶儿”干什么?可不就是谋逆!

综上,北静王前后拿出鹡鸰香念珠代表兄弟情叙旧;茜香罗汉巾代表笼络、结党;蓑衣去顶代表对皇帝不轨、谋逆,就是乱臣贼子所为,并不冤枉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8/457787.html

“红楼梦贾府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之间有何联系?” 的相关文章

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作《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作《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人。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晔出身顺阳范氏,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刘义康)长史,迁秘书...

华峤: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华峤: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写成了记载东汉历史的《汉后书》

华峤(?-293),字叔骏,曹魏太尉华歆之孙、西晋太常华表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博闻多识,有良史之才,被司马昭辟为掾属,补尚书郎。晋武帝立,迁太子中庶子,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惠帝元康初,封乐乡侯,转秘书监,以《汉纪》烦秽,改作《汉后书》,起于光武帝,终于汉献帝...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简介: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简介: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唐代四大女诗人分别是谁?她们的诗作水平如何?

唐代四大女诗人分别是谁?她们的诗作水平如何?

据考证,唐朝至少出现了200位左右的女诗人,这其中有四人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们分别是:薛涛、李冶、鱼玄机、刘采春。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封建王朝,随着国力的增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风俗也愈来愈开化,女性也...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张飞为何敢多次挑战?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张飞为何敢多次挑战?

要说三国谁是第一猛将,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布。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马超、赵云等也很厉害,若以单挑而论,书中除了吕布外,几乎没几个人能轻易的打败他们。张飞的武艺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表现,比如他曾匹马单身独矛吓退曹军和吓死曹将...

独孤损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旧唐书》中多有提及

独孤损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旧唐书》中多有提及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独孤损(?—90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

水浒传中鲁智深和杨志如果单挑,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水浒传中鲁智深和杨志如果单挑,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是由天罡星三十六员和地煞星七十二员组成。这一百零八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结局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群像。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之间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打斗,最终结果是不分胜负。书中说两人打斗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