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史湘云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如何?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8-20)270

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子,各人身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其中有一位金钗,她的争议格外大,那就是史湘云,喜欢她的读者格外喜欢,认为她天真烂漫,性情直爽,可不喜欢她的读者对她则是格外厌恶,认为她说话做事从来不动脑子,是个傻乎乎一般的人,就连被她当作亲姐姐的薛宝钗,也对她不是很亲热。

史湘云对薛宝钗的崇拜由来已久,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史湘云就曾直言自己对宝钗的崇拜和依赖:

湘云笑道:“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第三十二回

这种崇拜在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达到了顶峰,史湘云在这一回中算是跟林黛玉“分道扬镳”,直接搬到了蘅芜苑跟薛宝钗一起居住,宝钗更是从自家拿来几大篓螃蟹,帮助史湘云解决了做东道的燃眉之急。

可是渐渐的我们发现,薛宝钗对史湘云貌似只是寻常交情,并称不上是知心好友,史湘云对薛宝钗一定是真心的,可是薛宝钗始终只拿史湘云当一个小妹妹而已,甚至最后抄检大观园结束,薛宝钗准备搬离大观园的时候,都没有提前通知史湘云,直接导致史湘云对薛宝钗的失望,在中秋夜宴上,史湘云又跟林黛玉抱怨宝钗的无情来:

红楼梦史湘云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如何?

史湘云道:“可恨宝姐姐和她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第七十六回

与史湘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黛玉跟薛宝钗的关系却是越来越好,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两人说了一番交心的话,从此变成了知心好友,同饮一杯茶的好闺蜜,甚至薛姨妈专门认了林黛玉做干女儿,薛姨妈、宝钗、黛玉还曾一处饮食起居,好不亲热,那么问题就来了,史湘云对薛宝钗这么崇拜,为何宝钗对她并不感兴趣,却能跟爱耍小性子的林黛玉成为真正的朋友呢?

在笔者看来,史湘云更大的问题就在于她的不成熟,她说话不过脑子,太过直来直去,导致别人都不敢跟她说真心话,对于这一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中,薛宝琴来到大观园,史湘云上来就是一通规劝:

湘云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你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也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第四十九回

站在我们读者角度,听见史湘云如此说,自然会觉得直接爽利,但是身处在“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像史湘云这么说话无疑是很麻烦的,譬如王夫人若是知晓此事,听见史湘云在背后这么“诋毁”自己,她心里会怎么想?大观园内所有姊妹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若是跟史湘云交心,指不定什么时候史湘云就把这些交心话当作话题给宣传出去了,何其危险!

当然,会有读者说,史湘云怎么可能会这么不懂事,该说的话她说,对于不该说的,她肯定会缄口不语的,还真的不是这样,不信且看第五十七回,邢岫烟在迎春处居住得很不舒心,每月二两的月例,一两银子给父母,剩下一两银子还得买点心、打酒给迎春处的下人们吃,最后不得已将自己的冬衣都给典当了,薛宝钗要来当票,要帮邢岫烟把冬衣给赎回来,可偏偏这张当票就被史湘云给发现了,得知事情的经过之后,史湘云是怎么做的呢?

史湘云便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说着便要走,宝钗忙一把拉住。——第五十七回

诸位请看,史湘云做事根本不考虑不后果,都把薛宝钗给吓着了,若是史湘云真的前去闹事,那么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必定牵扯薛宝钗、迎春等人,到时候事情没有办成,还要闹出不少矛盾,薛宝钗一家本就是客居贾府,若是惹出非议,那么她们一家还怎么继续在贾府生活?这些史湘云想到了吗?恐怕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所以不是薛宝钗不愿意跟史湘云交心,而是不敢和她交心,因为说不准哪天都被“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给卖了。

红楼梦史湘云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如何?

说到此处,我们不妨再分析下林黛玉,从表面看去,林黛玉似乎是一个矫情、爱耍小性子的女孩,但她的本质是极其聪明和敏感的,而且林黛玉很难得地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她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人性弱点。

比如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晴雯因为懒得开门,就将林黛玉拒之门外,导致黛玉与宝玉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宝玉向黛玉解释清楚,黛玉才释怀了,按理说黛玉应该对晴雯心怀偏见才对,可我们看到,林黛玉不但没有行报复之举,而且跟晴雯关系处得还不错,后来宝玉被笞挞,前去潇湘馆送旧手帕的也是晴雯。

黛玉完全没有因为之前晴雯的作为,而对她产生偏见。

反观史湘云,她做事是“对人不对事”,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黛玉、湘云看到宝钗在宝玉屋内做针线活儿,黛玉发笑,史湘云本来也想笑,但想起宝钗素日对自己甚好,于是便不好意思笑,还拉着黛玉走了;同时,史湘云对林黛玉产生偏见之后,就开始处处怼黛玉,薛宝琴进入大观园后,史湘云自己觉得林黛玉是个小气的人,肯定忍受不了薛宝琴的存在,又曾多次出言嘲讽。

对自己喜欢的人就护犊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极尽言语嘲讽,这便是史湘云的做法,她始终是个小女孩,无法客观理性地对人对事。这也是为何薛宝钗能和黛玉成为闺蜜,却无法接受史湘云的原因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8/458244.html

“红楼梦史湘云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如何?” 的相关文章

柳浑: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是一位刚直宰相

柳浑: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是一位刚直宰相

柳浑(714年-789年3月6日),原名柳载,字夷旷,一字惟深,唐朝宰相、诗人,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柳浑出身河东柳氏东眷房 ,他早孤,却力学不辍。天宝元年(742年)进士及第,历任单父县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等职。后为...

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诗歌语言朴素,音乐修养颇高

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诗歌语言朴素,音乐修养颇高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人,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阮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

曹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一位

曹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一位

曹正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操刀鬼,开封人氏,出身屠户,在山东境内开酒店,曾协助鲁智深、杨志夺取二龙山。后与三山头领一同归顺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八十一位,上应地嵇星,负责屠宰牲口。征方腊时战死于宣州,追封义节郎。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角色出身曹正是...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贾昌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贾昌朝 (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

南唐周娥皇简介:曾创作乐曲《邀醉舞破》、《恨来迟破》

南唐周娥皇简介:曾创作乐曲《邀醉舞破》、《恨来迟破》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周娥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娥皇(936年-965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

南宋官员郑伯熊简介: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

南宋官员郑伯熊简介: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北宋大臣陈彭年简介:古韵书《广韵》的主要修撰人之一

北宋大臣陈彭年简介:古韵书《广韵》的主要修撰人之一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彭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省南城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音韵学家。最重要之古韵书《...

在唐朝,大诗人李白都有多少名人粉丝?

在唐朝,大诗人李白都有多少名人粉丝?

大诗人李白的名人粉丝有哪些?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白如果要建个QQ或微信群,姑且命名为“李白粉丝后援团”吧。好,下面我们先说说这个粉丝后援团的两个大“粉丝”吧。一个是玉真公主,一个是贺知章。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这是大唐第一姐啊!虽然贵为当朝皇帝之妹,却喜好诗文,乐曲,迷恋道学,曾...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