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秦可卿死后尤氏就旧疾发作,是为何?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8-21)363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秦可卿死后反应最奇怪的不是公公贾珍如丧考妣。而是婆婆尤氏突然犯了老毛病。原文说:谁知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

秦可卿突然病逝,尤氏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很正常。看她之前与璜大奶奶维护儿媳妇的话,婆媳关系处得不错。

如今儿媳妇突然死了,从秦可卿判词也能知道不是正常死亡,而是上吊自尽。尤氏受到惊吓,伤心不已的“发病”是说得通的。

问题是尤氏发病不是别的,而是老胃病。这就有意思了。家里儿媳妇死了,婆婆犯胃病疼得下不来地儿。两者之间有关联么?要说尤氏晕厥了,或者悲痛到不能自理,也是一个说法。胃病犯了是怎么回事?

曹雪芹故意写尤氏风马牛不相及地“犯了胃疼旧疾”,就是暗示她装病。

尤氏肯定有老胃病,贾家人都知道,才会借口“胃疼旧疾”发作不能自理。

往日尤氏生病也需要持续养胃很长时间。此番“胃疼旧疾”,尤氏就可以一直躺着,什么时候儿媳妇出殡了,她在什么时候爬起来。

尤氏的表现,表面看似在赌气,消极怠工,实际却并非如此。

红楼梦秦可卿死后尤氏就旧疾发作,是为何?

王熙凤骂尤氏:“‘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得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总是他们也不怕你,也不听你。”

尤氏“不贤”过于从夫,一切惟贾珍马首是瞻。贾珍父子怎么胡闹她都没有意见,只要别连累她,别怪罪她就行。

这样的尤氏会赌气装病,会撒手不管儿媳妇葬礼,让贾珍没面子么?一定不会!

有人会说秦可卿死得不明不白,焦大又骂贾珍爬灰,尤氏有脾气不正常么?

问题是尤氏就不是个敢对贾珍发脾气的人。“过于从夫”就是说贾珍做什么她都接受。这样的尤氏又怎么敢在葬礼这么大事上撂挑子装病不干!

如果贾珍不同意,她被秋后算账吃不了兜着走。她又没有孩子,真要休了她,也没任何办法。

尤氏装病是真,主观耍性子是假,她的“病”,绝对是在贾珍同意下犯的。就是不想她参加葬礼。

贾珍在前面卖力表演,让人怀疑秦可卿之死与他有暧昧关系,尤氏再凑巧装病不出,正好坐实焦大骂出的“爬灰”之词。

根据秦可卿判词“造衅开端实在宁”,以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伏笔来看。秦可卿的真正死因绝不是与贾珍通奸,而是在天香楼被贾珍酒后侵犯,受辱自尽。贾珍爬灰是真,秦可卿与他绝无苟且。

如此一来,贾珍涉嫌侵犯秦可卿致死。上吊而死无法掩饰,秦业要是不依不饶告起来,被御史或者政敌利用,宁国府没事,贾珍一定完了。

为了保住贾珍,宁国府三人才会演戏。尤氏装病仿佛含恨撒手,贾蓉一言不发,贾珍却又情难自禁地如丧考妣,哭成泪人。

要知道贾珍的行为不符合人性驱吉逼恶的共性。没有人愿意宣扬自己的丑闻,更不会让心爱的人死后还被人诟病,遗臭万年。

贾珍要真对秦可卿恋恋不舍,不会明显表现出来,让人揣测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给秦可卿泼脏水,让自己被戳脊梁骨。

红楼梦秦可卿死后尤氏就旧疾发作,是为何?

除非他想让人认定秦可卿就是个坏女人,以便隐藏其真正死因。毕竟坏女人上吊自尽,与好女人受辱后自尽。是道德败坏和犯罪的两个层面。丫头瑞珠“触柱而亡”已经提示秦可卿“含冤而死”的现实!不提。

回头再说尤氏的“胃疼旧疾”,曹雪芹也有含义。胃乃消化之脏器。《素问五脏别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如今秦可卿一死,尤氏“胃疼旧疾”犯了,代表宁国府后继无人,且不能形成“活水之源”,情况危急。

秦可卿之死的真相,让宁国府“无力”消化和解决,必须要想办法掩盖。

尤氏装病,就是掩盖秦可卿真正死因的一方面。作者也通过尤氏的性格不可能逞强装病,告诉读书人所谓贾珍与秦可卿不轨是假!贾珍恶意爬灰致死秦可卿才是真。

另外,尤氏的“胃疼旧疾”是老病,也代表宁国府的肮脏。尤氏给贾珍父子处理太多肮脏“不消化”的丑事。秦可卿之死,不过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个,让她“无法消化”只能遮掩罢了!

同时,秦可卿之死,也代表宁国府自作自受,自取灭亡,自断生路。也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的隐喻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8/458508.html

“红楼梦秦可卿死后尤氏就旧疾发作,是为何?”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军谯令》、《败军令》发布于何时?

历史上《军谯令》、《败军令》发布于何时?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军事、政治、文学才能都是非常突出的,公元202年,曹操发布了两道命令:《...

杜兴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九位

杜兴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九位

杜兴,绰号地全星鬼脸儿,中山府人,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在蓟州做买卖因打死同伙客人被押,为杨雄所救。三打祝家庄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四店打听消息、邀请来宾八头领之一,《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出场。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杜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应和杜兴虽然只有两人,但是也应该算一个小派系代...

燕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位

燕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燕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燕顺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锦毛虎,莱州人氏,羊马贩子出身,原为清风山大寨主。他因救助宋江,大闹青州,而到梁...

明朝东林八君子顾允成简介:著有《小辨斋偶存》八卷

明朝东林八君子顾允成简介:著有《小辨斋偶存》八卷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陆机所写的《猛虎行》,表达了其在官场浮沉之中起伏的思绪和复杂的心情

陆机所写的《猛虎行》,表达了其在官场浮沉之中起伏的思绪和复杂的心情

陆机,字士衡,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和弟弟陆云合称“二陆”,被誉为“太康之英”;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

《清平调·其一》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一作: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一作:裹)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评论列表

SnowFox
SnowFox
2个月前 (08-11)

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与尤氏旧疾的发作,揭示了生活中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普通人或许能从中学到生命的无常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看到亲人离去带来的悲痛如何影响生活的日常与健康状态的变化——这种情感冲击是普遍存在的体验之一。逝者已矣生者应自强,命运的无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应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不易和挑战!红楼梦中,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也体现了人生的真实写照值得深思品味其背后的深意和人性的挣扎与思考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彩虹
彩虹
2个月前 (08-11)

关于秦可卿之死与尤氏犯病,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宁国府的复杂内幕,从医学角度看,胃疼旧疾反映了家族矛盾的深度;而从文学角度解读则暗示了掩盖真相的无奈和危机重重之下的小心翼翼应对方式。爬灰事件,结合贾珍的行为及书中隐喻来看其背后隐藏的深意值得深思,红楼梦一书细节丰富、内涵深刻!

Daisy
Daisy
2个月前 (08-11)

秦可卿之死令人扼腕,尤氏的表现更是引人深思,她的胃病旧疾发作似乎暗示了宁国府的混乱和无法消化的丑事真相背后隐藏的秘密让人痛心不已,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总是扣人心弦希望读者能够深刻领会其中的隐喻意义并思考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