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少鲁国权贵“三桓”的历史由来
在先师孔子的一生中,三桓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组合。可以说孔子与三桓打了一辈子交道。春秋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礼崩乐坏,很多诸侯国君的实权都被大夫控制,三桓就是鲁国的专权大夫。那么与孔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鲁国大夫为什么叫三桓呢?
周桓王八年(前712年),羽父杀死了鲁隐公,扶植公子允继位,是为鲁桓公。鲁桓公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庶长子庆父、嫡长子(次子)同、三子叔牙、四子季友。周庄王三年(前694年),鲁桓公因为德国骨科而被齐襄公暗杀,嫡长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
按照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鲁庄公的继位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权威已经严重动摇。鲁桓公的庶长子、鲁庄公的大哥庆父就对鲁庄公的继位非常不满,暗中策划推翻鲁庄公。老三叔牙支持大哥庆父,老四季友则支持二哥鲁庄公。
周惠王十五年(前662年),鲁庄公在临死之前派四弟季友毒死了三弟叔牙,试图以此打击庆父的势力,但鲁庄公没有直接对庆父下手。鲁庄公死后不久,庆父暗杀了继位的鲁庄公之子鲁般,立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启为国君,是为鲁闵公,庆父则控制了国政。
鲁闵公的继位并没有停止鲁国的内乱,因为庆父的最终目标是自己当国君,留下了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庆父杀了鲁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在这个关键时刻,季友保护鲁庄公之子申逃出了庆父的控制,在邾国号召国人讨伐庆父。
在季友的号召和布局下,国人大败庆父,庆父只身逃往莒国。季友护送申返回鲁国继位并争取到了霸主齐桓公的承认,是为鲁僖公。为了彻底消灭后患,季友还让莒国将庆父送回鲁国。在得知赦免无望的情况下,庆父自杀身亡,鲁国持续多年的庆父之乱彻底结束。
因为季友是平定庆父之乱的更大功臣,又是鲁僖公唯一在世的叔叔,所以鲁僖公拜季友为执政上卿和世袭大夫,还将城市费邑封给了季友。季友执政后将成邑封给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将郈邑封给叔牙的儿子公孙兹,将两个侄子都提拔为鲁国的世袭参政大夫。
于是鲁国人将庆父家族称为孟孙氏(孟氏)、叔牙家族称为叔孙氏(叔氏)、季友家族称为季孙氏(季氏)。因为庆父、叔牙、季友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这三个家族被称为三桓。春秋后期,鲁国的更高实权几乎全都落入三桓的手中,其中季氏的权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