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最后的结局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读红楼,很多人对王熙凤印象深刻。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王熙凤的结局,因为妒忌、贪财、杀人等一系列罪行,触犯七出之条被贾琏休妻,遭贾家退还给王家。结果“哭向金陵事更哀”,不被娘家接受而惨死,恶有恶报。
王熙凤的悲剧根源,除了她自己的性格缺陷外,更大问题是没有儿子。虽说她生了女儿巧姐,却不能给她安全,以至于为了追求生子和地位的纯粹,不惜霸道对待丈夫贾琏,才有一步错步步错的失误,害了一生。
王熙凤的行事,很多老人都给她建议,奈何忠言逆耳,她并不听。
比方生日当天捉奸贾琏,贾母就委婉提示她不应该“妒忌”,并有意抬举平儿,建议她与平儿一起笼络贾琏。
比方张道士提醒她“多积阴骘,迟了要短命”等等。奈何王熙凤并愿意接受。
其实,刘姥姥两进荣国府,虽然不可能对王熙凤置喙,曹雪芹却通过她的行为,给了王熙凤一定提示。如果王熙凤认真看刘姥姥,就能明白有些事“得不到”未尝不好。
首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所处的房间就是大姐儿睡觉所住。
曹雪芹故意安排这个细节,固然是将大姐儿与刘姥姥联系,凸显[留余庆],其实也是在提醒读书人,王熙凤、巧姐、刘姥姥三者的重要关系。
王熙凤的苦恼在于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刘姥姥奔波来到贾家,同样是为了女儿女婿一家。从母亲的心情角度,刘姥姥与王熙凤能够共情。
王熙凤也可以从刘姥姥身上看清一点,即便是女儿,也会老有所依,尽管辛苦一点。
其次,刘姥姥给大姐取名,“巧”字固然取巧,何尝不是对王熙凤的提示:女儿也很好。
王熙凤担心巧姐生日不好,也是对女儿不足以依靠的担心。刘姥姥却反说好,就是提醒王熙凤不要过多执迷“世俗的偏见”。人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进而超越现实。
刘姥姥说:“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巧姐好了,王熙凤就好了,人生何处不是归途,作者建议“王熙凤们”的担心没有必要。
最后,刘姥姥见贾母时,讲了三段故事,第二段观音送子对王熙凤尤其重要。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 *** ,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得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王熙凤是最要听这一段故事的人。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又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红楼梦》不能超脱时代,作者和书中人物相信因果报应。刘姥姥才会用“观音送子”诱导贾家对她行善接济。
曹雪芹借故事“上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别人深信不疑,王熙凤却最不信阴司报应,不积阴骘。
因此,[晚韶华]中,曹雪芹拿王熙凤跟李纨的结局对照。“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想要晚年不受穷,有赡养,也需要积德行善,更需要有儿孙,能够活到老才行。
王熙凤蝇营狗苟,坏事做尽。为了子嗣,恶意扼杀尤二姐腹中孩子,如此狠毒心肠,注定她怀孕六七个月的儿子保不住流产。
《红楼梦》的因果道理很简单,只可惜王熙凤不懂,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
当家庭、婚姻、儿女、权力、金钱、生命……全部离她而去,不知道她会不会后悔当初太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