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9-07)240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更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更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中国古代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2、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更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三、尊号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等便是;到玄宗时,已成为制度。宋范祖禹《唐鉴》有云: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有云:元宗开元以后,宰相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生前尊号,玄宗一代先后曾加六次。先天二年(713年)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742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再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年(748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八年(749)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十二年(753年)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由最初四字加至十四字。此外,皇帝逊位之后,为太上皇,由继位皇帝为之加尊号,此再举玄宗之例: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上玄宗太上至道圣皇天帝之号便是。唐代皇帝多次加尊号,陆贽于《奉天论尊号加字状》评论曰:臣子之心,务崇美号,虽或增盈百,犹恐称述未周。宋孙甫《开元神武皇帝尊号》亦云:古天子之称,曰皇、曰帝王,盖称其德也。秦不顾德之所称,但自务尊极,故称皇帝,然亦未有尊号也。(唐)高祖、太宗,各有功德,俱无尊号。高宗徇武后之意,始称天皇,中宗从韦庶人之欲,乃号应天是妄自尊大。明皇以贤继位,祖宗善恶之事,闻见固熟,何故忘高祖、太宗之实德,袭高宗、中宗之虚名。盖臣下谄谀,不守经义,逢君之过而然也。

死后加号者,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如高祖李渊于贞观九年(635年),先由群臣上尊号为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崩,百官上尊号为文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上尊号为文武圣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代以降,帝后尊号字数有增无减。宣宗时,其尊号已是十八字,即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宋神宗尊号为二十字,即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明太祖被尊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达二十一字。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二十三字。实际上不难看出,后边一长串亦可以视为谥号。皇后、太后亦可得尊号。如清末慈禧太后,生前得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死后又谥孝钦显皇后。因此,谥号与尊号虽各有涵义,但又多纠缠一处,难以区别。依笔者之见,尊号乃帝后禁脔,他人不得染指;而谥号不为帝后所独享,其余人等亦可得之;而就帝后而言,于在世时所加者属于尊号,而崩后所加者,则可以谥号视之也。

唐宋以后,历经元、明而至清代,帝后尊号愈加愈长。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联袂而行,息息相关。明、清时代,集权专制登峰造极,皇帝尊号亦叠加成长长一串,大有将世间美好字眼尽收囊中之态势。今人每每观之,常忍俊不禁。

四、年号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嗣王即位或改朝换代新帝登极,则改用嗣王或新帝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这种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汉代,帝王在位期间从无改元现象。至汉代文帝、景帝时,情况有所变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沿用年序纪年之法,称元年、二年,直至十六年;而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可视为改元之滥觞。

关于最早出现的年号,大致有二说。一是据《汉书武帝纪》,十九年十月,武帝率众狩猎,获稀有独脚兽白麟一只,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此年(西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狩乃打猎之意。以后则有元狩二年、三年。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汉武帝此举乃立年号之始。此后,武帝将即位元年至元狩之间的十八年追补了建元、元光、元朔等三个年号,每隔六年更换一个。而到元狩六年时,在山西获三足宝鼎一尊,众臣认为是吉祥宝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于是就有了第二说,即颜师古认为的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后代的史学家大都将建元元年作为年号纪年之始。 其后,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而新皇登基,更需确定新年号,以示君威。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二年算起,其间亦有从当年某月即算起之情况。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天佑、后晋的天福、后周的显德等。至明代,除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剌部俘获,后被送回并复辟,并改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史家因立场不同,著述所用年号多有歧异。如三国时,陈寿撰《三国志》,以三国年号并列,分别以各自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大汉延续,故奉蜀汉为正统,用其年号纪年。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却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和意义。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整理古籍,都不得不予以关注。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尚有不少年号在不同时期被重复使用。如建元就5次被使用。还有因避讳或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几种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所用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等。

通观历代各朝所定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但亦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国(公元9年13年)。之后又有梁武帝中大通(529534年)、中大同(546547年)等。四字年号较三字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年),唐武则天称帝后,曾用天册万岁(695年)、万岁登封(696年)等;宋太宗曾用太平兴国(976984年)宋真宗曾用大中祥符(10081016年)等。此外,尚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10381048)、惠宗天赐礼盛国庆(10701074年)。

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就寓意而论,帝王年号一向考究,并冀望在位期间能四海承平,民安国泰。如唐高祖年号武德,表示以武佐德,平定天下;宋太祖年号建隆,希望国运兴隆。在择字方面,尤偏重《易经》。以《易经乾卦》之《彖辞》为例,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仅区区57字,却有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六个词汇曾分别被用作年号。其中大明一次[南朝宋孝武帝(457-464)],乾道两次[南宋孝宗(11651173)、和西夏惠宗(10681069)];保合一次[南诏国劝丰佑(825-?)]太和五次[三国魏明帝(227-233);十六国后赵石勒(328-330);十六国汉李势(344-346);东晋废帝(366-371)北朝孝文帝(477-499),利贞一次[后理段智兴(1173-?)],咸宁两次[西晋武帝(275-280);十六国后梁吕纂(399-401)]。然亦有年号选择颇为随意甚至荒唐者,如武则天称帝后,梦见一巨人,有巨足一双,她觉得是上天降福,便心血来潮,改元称大足;唐代宗即位后不久,夜梦天上有巨大黄金印玺掉落于大唐国土,以为吉兆,翌日便取年号宝应等等。

年号选择亦曾改变读书人命运。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因出身行伍,只粗识文墨,对年号未甚考究,只要求选一古来未曾用过者即可。因众臣大多孤陋寡闻,集议改元乾德。而乾德三年,他无意中发现宫人所用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字样,大惑不解,于是问询宰相赵普。此公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被问得张口结舌。后召翰林学士窦仪询问,方知乾德原是前蜀王衍用过的年号,而此镜子定是蜀中所出。赵匡胤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定下重用儒臣之策。

据笔者统计,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其中,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二人。李治自公元650年庚戌至683年癸未,在位共34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其妻武则天则从公元684年甲申到704年甲辰共在位21年,先后使用17个年号,其中使用两个年号的年份就有五个之多(689年乙丑用永昌、载初,692年壬辰用如意、长寿,695年乙未用证圣、天策万岁,696年丙申用万岁登封、万岁通天,701年辛丑用大足、长安)。而使用年号最多的年份,是公元684年甲申。这一年,唐高宗李治由万岁而万年,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中宗,定年号为嗣圣,继而又废中宗而立李旦为睿宗,改年号为文明。未几,干脆取而代之,再改为光宅。一年之中,三改年号,折射出谋夺皇权的激烈斗争。

使用年号最多的一年,是公元373年,共计有10个。即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登国元年;后凉吕光太安元年;西燕段随昌平元年;西燕慕容顗建明元年;西燕慕容瑶建平元年;西燕慕容忠建武元年;西燕慕容永中兴元年。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长达61年;其次,是玄烨的孙子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从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而短暂,则折射出神州板荡,国运衰微,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

辛亥鼎革,民国肇基,定以国号即中华民国纪年。后袁世凯自称 *** 皇帝,改元洪宪,但未几便被废止。1932年,清废帝溥仪充任伪满洲国执政,改元大同;二年后又更名满洲帝国,改元康德。但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以清末所用宣统为最后年号。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年号成为历史。

年号发源于中国,后传至邻国,日本、越南、朝鲜皆曾各自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由于日本至今仍实行君主制度,故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日本国选择年号极为郑重,多取自《易经》、《尚书》和《史记》等汉文经典。如明治(18681912年)取自于中国《易经说卦》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大正(19121926年),取自《易经无妄彖辞》中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19261989年),取自于中国的《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当今所用平成(1989),则取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古语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皆中国古代国粹,并已伴随专制时代之结束而寿终正寝,飘然而去。今朝予以审视回味,其感受如何,评价怎样,必定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矣。

中国主要大一统朝代皇帝庙号和谥号对照表

秦朝

皇帝称呼(谥号或庙号) 庙号 谥号 备注 秦始皇嬴政 无 无 秦二世胡亥 无 无 秦三世子婴 无 无 一般称之为秦王子婴(继位四十六天之后就改称王了)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汉朝(西汉)

汉高帝刘邦 太祖 高皇帝 汉惠帝刘盈 孝惠皇帝 汉文帝刘恒 太宗 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 孝景皇帝 汉武帝刘彻 世宗 孝武皇帝 汉昭帝刘弗陵 孝昭皇帝 汉宣帝刘询 中宗 孝宣皇帝 后被汉光武帝刘秀删去庙号 汉元帝刘奭 高宗 孝元皇帝 汉成帝刘骜 统宗 孝成皇帝 后被汉光武帝刘秀删去庙号 汉哀帝刘欣 无 孝哀皇帝 汉平帝刘衎 元宗 孝平皇帝

汉朝(玄汉)

汉更始帝刘玄 无 无 更始是年号

汉朝(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世祖 光武皇帝 汉明帝刘庄 显宗 孝明皇帝 汉章帝刘炟 肃宗 孝章皇帝 汉和帝刘肇 穆宗 孝和皇帝 汉献帝除去庙号 汉安帝刘祜 恭宗 孝安皇帝 汉献帝除去庙号 汉顺帝刘保 敬宗 孝顺皇帝 汉献帝除去庙号 汉冲帝刘炳 無 孝冲皇帝 汉质帝刘缵 無 孝质皇帝 汉桓帝刘志 威宗 孝桓皇帝 汉献帝于初平元年将汉桓帝除去庙号 汉灵帝刘宏 無 孝灵皇帝 汉献帝刘协 無 孝献皇帝

晋朝(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世祖 武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 无 孝惠皇帝 司马伦 无 睿皇帝 晋怀帝司马炽 无 孝怀皇帝 晋愍帝司马邺 无 愍帝

晋朝(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中宗 元皇帝 晋明帝司马绍 肃宗 明皇帝 晋成帝司马衍 显宗 成皇帝 晋康帝司马岳 无 康皇帝 晋穆帝司马聃 孝宗 穆皇帝 晋哀帝司马丕 无 哀皇帝 晋废帝司马奕 无 废皇帝 晋文帝司马昱 太宗 简文皇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 烈宗 孝武皇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 无 安皇帝 晋恭帝司马德文 无 恭皇帝

隋朝

隋文帝杨坚 高祖 文皇帝 隋炀帝杨广 無 炀皇帝 越王杨侗继位后,给杨广上谥号明,庙号世祖

王世充篡位建郑,夏王窦建德听说后,与他关系断绝,给杨广上谥号闵。

唐朝

唐太祖李虎 太祖 景皇帝 追封 唐世祖李昞 世祖 元皇帝 追封 唐高祖李渊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高宗李治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中宗李显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睿宗李旦 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肃宗李亨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李豫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李适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唐顺宗李诵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穆宗李恒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 文宗 元圣昭宪孝皇帝 唐武宗李炎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宣宗李忱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僖宗李懁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唐哀帝李柷 無 昭宣光烈孝皇帝

宋朝(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宋真宗赵恒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宋仁宗赵祯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英宗赵曙 英宗 体乾应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宋神宗赵顼 神宗 紹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宋哲宗赵煦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宋徽宗赵佶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慈宪显孝皇帝 宋钦宗赵桓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宋朝(南宋)

宋高宗赵构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宋孝宗赵昚 孝宗 紹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宋光宗赵惇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宋宁宗赵扩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理宗赵昀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宋度宗赵禥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宋端宗赵昰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宋末帝赵昺 無 無

元朝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蒙古语尊号成吉思汗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元穆宗孛儿只斤术赤 蒙古语尊号無 穆宗 道宁皇帝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蒙古语尊号無 睿宗 仁圣景襄皇帝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蒙古语尊号薛禅汗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 蒙古语尊号無 裕宗 文惠明孝皇帝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蒙古语尊号無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刺麻八刺 蒙古语尊号無 顺宗 昭圣衍孝皇帝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蒙古语尊号曲律可汗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蒙古语尊号普颜笃汗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刺 蒙古语尊号格坚可汗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元显宗孛儿只斤甘麻刺 蒙古语尊号無 显宗 光圣仁孝皇帝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 蒙古语尊号忽都笃汗 明宗 冀献景孝皇帝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蒙古语尊号札牙笃汗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蒙古语尊号無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尔 蒙古语尊号乌哈噶图汗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

明朝

明太祖朱 元璋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惠宗朱允炆 惠宗 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明成祖朱棣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原先庙号为太宗,被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明仁宗朱高炽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弘德圣孝纯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睿宗朱祐杬 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 世宗 钦天履道英义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明穆宗朱载垕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 熹宗 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 紹天释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清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無 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9/461390.html

“中国古代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的相关文章

皇象:三国时期书法家,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皇象:三国时期书法家,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书法作品与当时严武棋、曹不兴的画并称“八绝”。章草学杜度,笔势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皇象大约生于东汉末年,后来进入中枢,位至...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是什么样的?与小说有何差距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是什么样的?与小说有何差距

程咬金,原名咬金,改名知节,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提起隋唐名将,秦琼的知名度无人能及,紧随其后的可能不是双子战神李靖李勣,也不是跟秦琼同为门神的尉迟敬德,而是那个只会三板斧的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程咬金——即使没看过隋唐系列小说,也没听过相关评书...

三国曹魏五子良将,按武功应该怎么排名?

三国曹魏五子良将,按武功应该怎么排名?

所谓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如果是按照三国演义,乐进的武功低于张辽张郃徐晃,高于于禁,排第四。如果是按照三国志,估计乐进的武功可能只低于张辽,高于张郃徐晃和于禁,至少排第二,甚至有可能排第一。先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乐进的单挑场面不多,展示过不错的箭术,先后射杀过吕...

历史上卢芳的真实身份如何?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上卢芳的真实身份如何?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卢芳,字君期,东汉初年地方割据首领。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世人都知道《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光凭一张“巧舌如簧”、“口吐珠玑”的灵牙利嘴便将清圣祖皇帝康熙、满洲第一勇士鳌中堂、天地会总舵主陈永华先生、辽东蛇岛神龙教主洪安通、明崇祯皇帝长公主九难师太、平西王吴三桂、罗刹国摄政女皇索...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人生百年,相比人类长河之历史,微不足道! 即使较之这人类最后五千年文明史,亦不过白驹过隙。三国时代跨愈百年,此一时期,曹操 、诸葛亮、周瑜、刘备及孙权五位千古英雄人物带领众生联袂演绎,诠释“义”之内涵,为后世留下刻骨铭...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从《甄嬛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宫嫔妃不得干政,这是大清朝自古以来的规矩,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朝政规矩,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后宫嫔妃多是百官的女儿或是孙女选秀出来的,当女人进入后宫后,她们往往都是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如果她...

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长安十二时辰》是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古装悬疑剧。该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对于反映唐朝历史文化的《长安十二时辰》...

历史上司马懿红装促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历史上司马懿红装促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司马懿红装促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派兵在魏军营前叫阵,司马懿坚守不战。情急之中,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魏军都很气愤,司马懿说皇帝下令出兵就出兵,皇帝了解用意,自然坚守不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