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年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故定下年号为元狩,这就是之一个年号,而此前年号建元、元光、元朔是追记的。当然对于武帝究竟在哪一年开始设立年号,历代史家说法不同,也有研究成果认为是太初元年。在汉代以前,一般使用王号纪年,即某王某年或某公某年、某侯某年等等。只有在周代出现过一次疑似年号共和,但那是由于当时王室淆乱,大臣掌管政权,无法用王号纪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算不得真正的年号。汉武帝使用过的年号很多,计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或称延和),最后还有一个已经改元而尚未设置年号的后元。
武帝改元很有规律,元封以前是六年一改,太初以后则是四年一改。那么,这些年号又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史记。封禅书》说: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照这个记载,以年号纪年以前的改元都是按数字顺序命名的,文帝只改一次,所以可以用前、后来区分,景帝改了两次,前、中、后也够用,但武帝频繁改元,就不能用前后区分了,只能说一元、二元、三元等等,大家觉得这样纪年有点不够堂皇,于是建议用天瑞来命名年号。所谓天瑞,就是天降的祥瑞。之一个年号建元,是取其始建元年的意思,与天瑞没有关系;第二个年号元光,则是因为天现长星,亦即彗星,星乃三光之一,故名元光;第三个年号元朔,显然与历法有关,有人认为是那年的冬至正好是十一月初一(朔旦),与黄帝时相同,所以叫元朔;第四个年号元狩,得名于武帝狩猎,捕到一只独角兽;第五个年号元鼎,是因为在修建后土祠的时候出土了一只古鼎; 第六个年号元封,是因为武帝封禅泰山、梁父;第七个年号太初, 是当年改用《太初历》,要与民更始的意思。自武帝以后,年号这种纪年法就一直被延续下来,一直到清 宣统三年(1911年)
大多数年号的取名过程都是一场大型拍马屁现场,让人解释得只有更好,没有更好。众所周知,西汉建立之后汲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在统治上采用了郡县和分封杂糅的制度,既有亲藩封国,也有直属中央的郡县。很自然的,这种制度很快就产生了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甚至导致了藩王之乱之七国之乱。汉武帝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全面施行推恩令,开始从根本上削弱了诸侯势力,但这只是硬的一手。他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完成相应的工作,确立中央朝廷,尤其是汉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自上而下推行改元和年号合二为一的制度,甚至对以前改元进行追加年号,就成为构建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改元,是为了纪念天降祥瑞,证明了汉天子上应天命;年号则体现尊卑之分,凸显大汉天子凌驾于诸侯王之上的神圣意味。而这软的一手,也需要在事实削弱诸侯势力之后,才方便推行,也就造成了汉武帝太初之前年号都是追加的现象。
不得不说,刘彻的这个制度创新收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从一些现存的汉代刻石碑文上看,年号改元对当时政治体制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西汉初年的汉文帝后元六年的赵王群臣上酬刻石碑文中,落款还是赵廿二年八月丙寅字样,但到了汉宣帝时的鲁孝王石刻碑文,落款就成为五凤(汉宣帝年号)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上下尊卑秩序井然,鲜明地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正是从他统治时期开始,年号和改元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纪念意义,成了封建王朝中一件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
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一般会熬到次年大年初一,当然也有例外。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称为奉正朔。设立新年号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谁?比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李治改了十四次年号,他的妻子武周皇帝武则天改年号创下了18个的纪录,光公元692年就换了3个年号。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因为贞观之治的缘故大概是知名度更高的年号了堪称坚持品牌,做大做强的典范。即使放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是许多帝王统治天下的榜样和目标。西夏崇宗李乾顺(公元11011113年在位)直接以贞观为年号,希望自己能取得唐太宗那样的成就。由于唐朝对东亚的影响太大,贞观这个年号在国外也颇受追捧,日本清和天皇(公元858876年在位)就以贞观为年号,取得了不错的政绩,日本史学家因此也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再比如唐玄宗兴盛明君时期用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这段时期就被称为开元盛世。而在开元29年,唐玄宗认为功业已就,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改元为天宝,唐朝也由此由盛转衰,年号变成了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