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个亡国之君的退位诏书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中,朝代的更迭一般都是由战争推动的,就是拳头里面出政权,谁的势力大,谁就是新领导,即所谓的成王败寇。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那就是当权臣的实力大于皇权时,身处皇位的皇帝其实早已沦为傀儡,处处受制于当家大臣。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的结局是怎样的?中国九大皇朝末代皇帝都是啥结局?
整个中国历史上除十六国之外,通过皇帝退位改朝换代,并由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诏书,谨见这十份。之所以在此归纳总结,是因为这是在世袭制社会中,一个特殊存在的禅让制度。集中存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个较长的大分裂时期以及改时期前前后后的时间内。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中古的禅让
诸帝史纪所录禅让相关文笔
古代王朝的终结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暴力推翻,例如秦朝;二就是被权臣篡位,皇帝被迫将皇位禅让出去,如汉、魏。禅位的皇帝都是傀儡天子,命悬人手,做皇帝做得战战兢兢,最后被迫禅让皇位时,颁布的退位诏书,也是辛酸至极,这些诏书也是皇帝最后一份圣旨,诏书中之一会叙说自己无能,王朝气数已尽;第二吹捧篡位者英明神武,深得民心,理应登上皇位;第三强调天命无常,君权天授,当归有德之人,上天旨意不可违抗;最后拉出上古贤君尧、舜,表明禅让是效法先贤。看古代那些被迫退位的皇帝的禅位诏书,大抵都可以这样总结。禅位诏书是前朝皇帝退位前留给继任者(篡位者)的非常有重量性的、代表性的圣旨,它从表面上承认了继任者的合法性。这是古代最辛酸的圣旨,和最虚伪的仪式,在历史上一遍遍循环上演。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将皇位禅让曹丕,颁布的诏书是这样的: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汉献帝先是说汉朝气数已尽:炎精之数既终,火德炎汉即将终结了。再夸赞曹操的功绩和曹丕的品德: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魏武王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魏王德行出众。然后强调上天旨意: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天下,因此要把贤明者选出来。最后表示,自己是效仿尧,禅让帝位: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今天我追随尧的典故,把皇位让给魏王。经过一场虚伪的禅让仪式,汉献帝交出玉玺,脱下冕服,从皇帝变成臣子,汉朝灭亡;曹丕换上黄袍,登上皇位,由臣子变成皇帝,曹魏建立。
汉献帝的退位诏书,也成了后世亡国之君禅让诏书的模板,仅仅45年后,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也被迫禅位给司马炎,他的禅让诏书也符合模板:本朝气数已尽:粤在魏室,仍世多故,几於颠坠。你的祖父和父亲功劳大德行高: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勋德光于四海。天命变化:天禄永终,历数在晋。效仿先贤: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就这样,一场和45年前几乎一致的禅位仪式后,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晋朝最终也是以禅位告终,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刘裕,他的禅位诏书同样落入窠臼:气数已尽(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吹捧政敌(百工歌于朝,庶人颂乎野);天命有变(上天垂象,四灵效征,图谶之文既明,人神之望已改);效法尧舜(是以天禄既终,唐、虞弗得传其嗣;符命来格,舜、禹不获全其谦)。禅位仪式循环上演。
后世的禅位者如刘宋顺帝刘准、南齐和帝萧宝融、南梁敬帝萧方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静帝宇文阐、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退位诏书也都大抵如此,贬低自己,吹捧政敌,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保命,因为退位皇帝的性命完全掌握在篡位者的手中。最虚伪的是,如此肉麻的诏书,每一次禅让时,还都要颁布三次,也就是所谓的三辞三让,禅让者明明心里恨得要死,还要把这些肉麻的话一再重复;篡位者明明对皇位想得直流口水,偏偏要假装一次次推让,显得自己德行出众,说这是历史上最虚伪的仪式,丝毫不为过,但这个仪式伴随着王朝的兴替,一遍遍重复,直到辛亥革命灭亡清朝,封建制度被终结,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才彻底终结了这个循环。
古代最辛酸的圣旨,和最虚伪的仪式禅让
在权臣当朝,皇室暗弱的年代,处于弱势的君王不得已把皇位禅让给大臣。一般禅让诏书应有三份:之一份是由皇帝在禅位前首发退位诏书,自责罪过,宣布退位,然后在禅让大典上由主持仪式的大臣拟定一份禅让宝册(就是祷告祭文、史称奉册、或宝书等),而且是必须的一个程序;新的皇帝登基后,再下一道诏书,宣布登基,内容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自谦,然后册封百官,大赦天下一类。本文所归纳的退位诏书就是之一份旧朝皇帝的退位诏书。通过各朝皇帝本纪,基本确立了这些诏书。特归结于此,稍作评析,与诸君共阅。
瑟瑟古风一册青,秋冬更替两太平。
百般复读百言叹,万里惆怅万里宁。
以下录用几位帝王的禅位诏书原文,请大家品评:
一、东汉禅位与曹魏(禅位给魏文帝曹丕)
汉献帝禅位诏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文章说自己当政时,天下动荡,险中求存,但是,大汉的气数已尽,曹氏才是天命所归,并大赞曹魏德政良行,以追崇尧典为名,将皇位禅让与曹丕。这样的格式,算是刘协为后世暗弱的退位皇帝们留下了一份退位诏书的范文。
这是自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之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但不在陈寿《三国志》原文,而是在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这篇文章大赞命在曹魏,以追崇尧典为名将皇位禅让与曹丕。
刘协退位后,曹魏给了他相应的待遇: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曹操在世时,还保留着刘协的天子之名,为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老曹去世后,继任者曹丕却不管君臣之名,他要的是名副其实的王位。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春),魏王曹操去世后两个月,曹丕袭承王位。曹丕改元,将汉献帝朝廷的年号,由建安改为延康。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等祥瑞接连不断地被曹丕默许下的地方官民呈贡上来,为禅代造势。在延康元年存续的七个月里(公元220年的夏秋两季),汉献帝在朝里朝外的曹氏臣子华歆等大臣的胁迫式运作下前后四次宣布禅让。 曹丕则按照儒家的尧舜禅让套路谦让了三次,最终在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接受了象征皇位的玺绶诏册。十月二十八日,曹丕批准了桓阶上奏的《登坛受命表》,十月二十九日,曹丕正式在许都城外的受禅台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国号为魏,并改元黄初,改许都为许昌,以洛阳为帝都所在,史称曹魏。东汉亡国,立国196年。
曹丕举行受禅之前,史书记载的受禅发生过三次,分别是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孺子婴禅让给王莽。
其中莽新篡汉和曹魏篡汉的形势酷似,都是权臣篡政,效仿尧舜举行禅让仪典。
只是曹丕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即可以说是被禅让之后的感受,亦可以理解为对上古的那段历史新的理解。退位让贤想多了 曹丕一语点出尧舜禹禅让真相
荀子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这是瞎说。韩非子说得更直白,哪有什么禅让,有的只是舜逼尧,禹逼舜而已。之所以让,那都是被逼的。曹丕的意思,尧舜和汉献帝一样,有被逼迫禅让的可能。禅让传说是历史还是谣言?我来告诉你:纯属瞎掰
曹魏受禅台
受禅台想象模型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10月,早有篡汉之心的魏王曹丕,按周易卜卦灵龟算命占吉利方位,寻风水宝地,准备筑坛受禅。汉代的繁阳亭,北邻颍河古道,是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码头,交通方便。这里又多次落过凤凰,走过麒麟,被认为是更好不过的风水宝地。曹丕利用司马懿在这里驻扎的14万部队,筑一大台,以备受禅盛典之用。此台为夯实结构,筑起后占地面积13亩。按品级为三级台,每级27层台阶,三级共81层台阶通顶端。当时台顶靠北部有宫殿式建筑,楼阁石栏气势磅礴,威武壮观。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20米,长宽约30米,筑成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今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谓魏文帝。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层,坐北朝南,呈上圆下方状,高约13米,底周长368米,总面积8448平方米。
受禅台前有两碑,即《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受禅碑也就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碑高3.70米,宽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将军们呈给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劝以曾代汉,建立魏国之事。受禅表碑高3.70米,宽1.10米,厚0.30米,详细记录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在受禅台上将帝位禅让于魏王的事实。两碑并列,立于镇内的献帝庙旧址上,碑呈圭形,额有穿,没有华丽的装饰。
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终。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世〕且二百,年几三千,尧舜之事,复存于今。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皇帝体乾刚之懿姿,绍有虞之黄裔。九德既该,钦明文塞。齐光日月,材兼三极。及嗣位,┘先皇龙兴飨国,抚柔烝民,化以醇德。崇在宽之政,迈恺悌之教。宣重光以照下,拟阳春以播恵。开禁仓,散〔滞积〕。〔冡臣〕□□,□□□┘之锡;〔众〕兆陪台,蒙赒饩之养。兴遗勋,继绝世。废忘之劳,获金爵之赏;襁褓之〔孤〕,食〔旧德之禄〕。〔善无〕微〔而不旌〕,〔功无细而不〕□。□□┘〔戎士〕,哀矜庶狱。罢戍役,焚丹书,囹圄虚静,外无旷夫。玄泽云行,冈不沾渥。若夫覆载〔蕳易〕,〔刚柔允宜〕,〔乾𡿦;之德〕,〔阴阳〕□□□□□┘□类育物。奋庸造化之道,四时之功也。宽容渊嚜,恩洽群𪏵;。皇戏之质,尧舜之姿也。孜孜业业,迈德〔济民〕,〔伯禹之劳〕,□□□□。□┘叡智神武,料敌用兵。殷汤之略,周发之明也。广大配天地,茂德苞众圣。鸿恩洽于区夏,仁声播于〔八〕荒。〔虽象胥所〕□,□□□□□,┘和而来王。是以休徵屡集,和气烟煴。上降乾祉,下发𡿦;珍。天关启闱,四灵具臻,涌醴横流,山见黄人。〔所以显受命之〕□□,□□□┘之期运也。其余甘露零于豊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极瑞者,朞月之间,盖七百〔余见〕。〔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是以汉氏覩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稽唐禅〔虞〕,绍天〔眀命〕,釐〔嫔二女〕,〔钦受天位〕。┘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于是群公卿士佥曰:┘陛下圣德,懿侔两仪。皇苻照晰,受命咸宜。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夏后承统,木荣冬敷;殷汤革命,白狼衔〔钩〕;〔周武观〕□,□□□□。┘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绍天即祚,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盖天命〔不可以辞〕,□□□□□┘以意距。大统不可以久旷,万国不可以乏主。宜顺民神,速承天序。于是┘皇帝乃回思迁虑,旁观庶徵,上在璿玑。莁之《周易》,卜以守龟,龟莁袭吉,五反靡违。乃览公卿之议,顺皇天之命,〔练吉日〕□□□□┘唐典之明宪,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坛,设壝宫,𨂄;圭璧,储牺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纳言诸莭,〔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之群,入自旗门,咸旅于位。┘皇帝乃受天子之藉,冠通天,袭衮龙。穆穆皇皇,物有其容。上公策祝,燔燎棫檏,告类上帝,望秩五岳。烟于六宗,徧〔于群神〕。□□□┘晏,祥风来臻。乃诏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开皇纲,阐帝载,殊徽帜,革器械,修废官,班瑞节,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鸿〕,〔创〕□┘作则。永保天禄,传之冈极。┘
(说明:□,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补字;加粗,表示碑作异体;┘,表示分行。)
汉延康元年10月庚午日,召开大会准备受禅。司马懿卜卦一算,不吉利,即改为次日,即十月辛未(农历十月二十九)寅时(早晨35点)。许都城外受禅台,当时台下30多万部队,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在一片欢呼万岁声中,魏王曹丕及公卿将军王侯400余人挟汉献帝步入受禅台台顶,还有请来的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前来朝贺,数万人陪位。御林虎贲禁军30余万人各就各位,持械而立。汉献帝将象征着皇权威严的玉玺移交给曹丕,并向台下的文武百官宣读禅让册,曹丕拜谢汉献帝,接受臣民大礼,并祭天地,改国号大魏,史称魏文帝。几百年的汉室江山汉家基业,戛然而止,历史开始进入三国时代。
受禅大典的盛况,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可见其炫赫隆重。
很难把眼前这个大土堆与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它残缺不全,浑身长满杂草。粗略看去,和丘陵地带随处可见的土堆没什么两样,但它确实是汉献帝刘协让位给魏文帝曹丕的那个所在,是终结汉代历史、开启天下三分局面的那个见证物,一处真实的三国古迹,穿越了1800年的时光留在这里。受禅台的历史也带着玄之又玄的神秘色彩,据传:这一块光秃秃的地方,就是当年汉献帝跪在这儿把刘家的天下禅让给了曹丕,所以从此后,这个地方就再也不长草了。
魏晋南北朝主要政权禅让关系
二、曹魏禅位于西晋(禅位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是如何逼迫曹奂让出帝位的?
魏元帝禅位诏
退位诏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在曹魏夺位不久,曹氏子孙又在司马氏的强权下,被迫退位,魏元帝曹奂的那份诏书,比刘协的更是业精于勤了。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卒,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奂退位,魏国历时46年。司马炎称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曹魏亡国被封陈留王国,世袭两百多年沿袭三朝
这篇退位诏书记载于《晋书》武帝本纪,此文并非实皇帝亲自降诏,而是命太保郑冲持诏书献于晋王司马炎。书中阐明了历史上天命的传承经过,曹奂自己用我不敢知掩盖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称赞司马懿功勋卓著,对曹魏王朝的贡献,然后大讲天命,强调皇位传成的轮回。
三、东晋禅位与宋
晋恭帝禅位诏(禅位给宋武帝刘裕)
退位诏曰: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结束了东西两晋一百五十六年的统治。刘裕称国号为宋,谥为武帝,改元永初。
记载于《宋书》此篇是南北朝时期的之一篇退位诏书,天子首先肯定了两晋王朝对当时社会犯下的弊病祸端,然后用浮华之辞赞美了宋王刘裕。首次提出了禅让王位应效仿魏晋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诏书文笔超越以往,大有汉赋风范,尤其是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读起来朗朗上口,古风浑厚。而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一句则可能是最早提出革命一词的起源。
译文:上天草创天下以后,为它指定了执政者,并通过他来统领天下,培育人材,施行教化。所以在大道施行的上古时代,执政者会禅位给道德高尚或有才干的人,禅代没有固定期限,彼此也不是来自同一个氏族。禅让贤能的做法从古至今历代传承,由来已久了啊。
晋朝的运道非常差,每一代都有很多变故,到了元兴年间,更是多灾多乱,以至于日月星辰移位,上下尊卑颠倒,安帝被迫流亡,宗庙社稷被迫迁出,使我晋朝的国祚永远断绝了。回想当时,晋朝确实已经不存在了。
相国宋王这个人,上天赋予了他更高尚的品德,并且用兵如神,是他扭转了朝廷消亡的命运,而使晋祚得以恢复,真是兴灭续绝救人于水火的义举啊。他上知天文,下知兵法,屡次征讨,为国家开拓疆域。数次俘虏叛乱僭位的人,收复了五座都城,四方蛮夷都向他臣服,接受他的教化。所以四种灵瑞之兽不断出现,大河山川里也都发现了图谶,祥瑞层出不穷,吉兆非常明显。天象命理显示要运数交替,中原人民表达了对他的拥戴。朝代更替的先兆已经非常明显了,流离失所的百姓前来投靠,世家大族也都归附,现在正是进行禅让的时机啊。
从前,汉朝的运数快结束时,魏武帝取代成功,而魏朝运数差,开始没多久就被我晋朝先王替代。所以,五德循环的规律是存在并且永恒不变的啊。
我虽然平庸没有作为,也不明白什么大道理,但想参照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故事而进行禅让却已有很长时间了。追摹四代禅让的高尚情操,也为满足老百姓的愿望,我现在退位,离开皇宫暂住别处,禅位给宋王,完全按照尧舜汉魏的禅代那样。
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区域里同时存在一二十个国家,朝代更替频繁,本无所谓正朔和僭逆,都是靠武力说话,但这些信奉丛林法则的乱世英雄却偏偏装圣贤,几乎每个朝代更替都要弄一出禅让的儿戏。
司马德文被逼禅位时高兴地说:晋朝早就灭亡了,现在没什么可遗憾,想必不甘为傀儡却又无可奈何的恭帝应该如释重负吧。这个禅位诏书写得比汉献帝和魏元帝的禅位诏好多了,有点骈文的意思,确是出自文学家傅亮之手也未可知。
恭帝之前的安帝曾经禅位给桓玄,桓玄建立了楚,但没多久桓玄就败亡了。楚不但没有得以和宋齐梁陈并列为南朝,那次禅让的诏书或册书原文也找不到了。安帝禅位后被封为平固王,食邑平固一县,世袭罔替,但安帝趁乱跑掉,后来复辟又当了十多年傀儡皇帝,最后被等得不耐烦的刘裕勒死了。
恒玄代晋的时候有谶言说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安恭二帝的父亲孝武帝的字,大家就真的以为孝武帝后面应该还有两个晋朝皇帝,后来桓玄果然败亡,刘裕那时虽然已有代晋的想法,但慑于谶言的威力,只好勒死安帝立恭帝凑够数。恭帝禅位后被封为零陵王,建国在建康边上的秣陵县,世袭罔替。
东晋虽然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在文学、书法、绘画、佛学、玄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其中葛洪在炼丹时无意中发明的火药是最值得推崇的科技成果。
晋的开朝三祖是何等英明神武,但其基业被何不食肉糜的二傻子司马衷迅速败光了。终晋一朝,最聪明的皇帝是东晋明帝司马绍:他几岁大的时候,元帝问他太阳和长安比哪个远?他回答说长安近,因为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第二天,元帝在朝堂上向朝臣炫耀这个聪明儿子,又这样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羞地脸色都变了,问他你怎么说的和昨天不一样?回答说抬头能看见太阳,却看不到长安啊。明帝不仅聪明而且神武,亲自领兵平定了王敦的叛乱,甚至敢于单骑侦查敌情。可惜天不假年,明帝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
司马代魏的报应在前一篇已经交代了,虽然东晋是牛继马后,但假司马仍逃不掉厄运汉魏的逊帝都得善终,而晋恭帝禅位两年后竟被谋杀了,杀逊帝就是从刘宋开始的,可见刘裕还配不上天纵圣德,他的恶行最终也报应到了他的子孙身上。萧齐代宋时,大概把桓楚也算上了一朝,晋室未得袭封而不知所终。
四、宋禅位南齐
宋顺帝禅位诏(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
退位诏曰:惟德动天,玉衡所以载序;穷神知化,亿兆所以归心。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宇宙,阐扬鸿烈,大庇生民。晦往明来,积代同轨,前王踵武,世必由之。宋德湮微,昏毁相袭。景和骋悖于前,元徽肆虐于后,三光再霾,七庙将坠。璇极委驭,含识知泯,我文、武之祚,眇焉如缀。静惟此紊,夕惕疚心。相国齐王,天诞睿圣,河岳炳灵,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宏谋霜照,秘算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英风所拂,无思不偃,表里清夷,遐迩宁谧。既而光启 *** ,弘宣礼教,奸宄之类,睹隆威而隔情,慕善之俦,仰徽犹而增厉。道迈于重华,勋超乎文命,荡荡乎无得而称焉。是以辫发左衽之酋,款关请吏;木衣卉服之长,航海来庭。岂惟肃慎献楛,越裳荐翚而已哉!故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嘉穟芝英,晷刻呈茂。革运斯炳,代终弥亮,负扆握枢,允归明哲,固以狱讼去宋,讴歌适齐。昔金政既沦,水德缔构,天之历数,皎焉攸徵。朕虽寡昧,暗于大道,稽览隆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遗则,人神至愿乎?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齐,一依唐虞、魏晋故事。
刘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顺帝刘准封萧道成为齐王,顺帝退位。萧道成谥为高帝,国号为齐,又灭刘准及刘姓皇族,长幼皆杀。
这一篇诏书记载于《南齐书》,实事求是地认可了自刘裕之后,后面的几个刘宋皇帝的 *** 昏庸,用了宋德湮微,昏毁相袭一词作了描述。又用拯倾提危,澄氛静乱,匡济艰难,功均造物。一句大大赞誉了萧道成对朝廷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奇异,以祥瑞之势推崇夺位之臣。譬如四奥载宅,六府克和;川陆效珍,祯祥鳞集;卿烟玉露,旦夕扬藻;用此类语句来褒赞篡位者,恐怕也是退位的皇帝为求免予一死,可是几句奉承之言就换回自己性命吗?
五、南齐禅位梁
齐和帝禅位诏(禅让给梁武帝萧衍)
退位诏曰:夫五德更始,三正迭兴,驭物资贤,登庸启圣,故帝迹所以代昌,王度所以改耀,革晦以明,由来尚矣。齐德沦微,危亡荐袭。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永元昏暴,取紊人神。三光再沉,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我高、明之祚,眇焉将坠。永惟屯难,冰谷载怀。
相国梁王,天诞睿哲,神纵灵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止宗社之横流,反生民之涂炭。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九区重缉,四维更纽。绝礼还纪,崩乐复张。文馆盈绅,戎亭息警。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河狱表革命之符,图谶纪代终之运。乐推之心,幽显共积;歌颂之诚,华裔同著。昔水政既微,木德升绪,天之历数,实有所归,握镜璇枢,允集明哲。
朕虽庸蔽,暗于大道,永鉴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义,人祇之至愿乎!今便敬禅于梁,即安姑孰,依唐虞、晋宋故事。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封梁王,齐和帝萧宝融与萧衍从江陵同回建康,至安徽当涂,萧宝融退位(后被杀)。萧衍称帝,国号梁,谥为武帝。
这一篇诏书记载于《梁书》,虽然是退位诏书,我个人认为却写得最为有气魄,苍劲浑厚,增横千秋,及具史诗风范。如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再如扶倾颓构之下,拯溺逝川之中。勋茂于百王,道昭乎万代。等句。其余由此语句皆如其他诏书,未见独到。
六、梁禅位陈
梁敬帝禅位诏(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
退位诏曰:五运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属圣贤,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区宇,大庇黔首,阐扬鸿烈。革晦以明,积代同轨,百王踵武,咸由此则。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清云始,见困长蛇,承圣之季,又罹封豕。爰至天成,重窃神器,三光亟沈,七庙乏祀,含生已泯,鼎命斯坠,我武、元之祚,有如缀旒,静惟屯剥,夕惕载怀。相国陈王,有命自天,降神惟狱,天地合德,晷曜齐明,拯社稷之横流,提亿兆之涂炭,东诛逆叛,北歼獯丑,威加四海,仁渐万国,复张崩乐,重兴绝礼,儒馆聿修,戎亭虚候,大功在舜,盛绩惟禹,巍巍荡荡,无得而称。来献白环,岂直皇虞之世,入贡素雉,非止隆周之日。固以效珍川陆,表瑞烟云,甘露醴泉,旦夕凝涌,嘉禾朱草,孳植郊甸。道昭于悠代,勋格于皇穹,明明上天,光华日月,革故著于玄象,代德彰于图谶,狱讼有归,讴歌爰适,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貌,暗于古昔,永稽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遗典,人祇之至愿乎。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一依唐、虞、宋、齐故事。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让位于大将军陈霸先,国号改为陈,年号永定,谥为武帝。
这篇退位诏书记载于《陈书》,自后景之乱以后,南梁政权与日衰微,天子不得不用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清云始,见困长蛇来自贬梁朝。又大赞陈霸先的赫赫功劳,与舜、禹等先圣大加对照。又在禅让理由上加注了唐、虞、宋、齐的旧事,作为效仿材料。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诏书首次提到讴歌一词,不知道是否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讴歌一词的起源。
七、东魏禅位北齐
魏孝静帝禅位诏(禅让给齐文宣帝高洋)
退位诏曰:三才剖判,百王代兴,治天静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咸自灵符,非一人之大宝,实有道之神器。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历圣重光,暨于九叶。德之不嗣,仍离屯圮,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杀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将非魏有。赖齐献武王奋扬灵武,克剪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勋巨业,无德而称。逮文襄承构,世业逾广,迩安远服,海内??武,统兹大业,尽睿穷几,研深测化,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外尽江淮,风靡屈膝,辟地怀人,百城奔走,关陇慕义而请好,瀚漠仰德而致诚。伊所谓命世应期,实抚千载。祯符杂遝,异物同途,讴颂填委,殊方一致,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天道不远,我不独知。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静言大运,欣于避贤,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之礼,稽神祇之望?今便逊于别宫,归帝位于齐国,推圣与能,眇符前轨。主者宣布天下,以时施行。
公元550年五月,高洋逼迫东魏皇帝元善见退位,自称齐帝,改元天保,次年十二月,杀元善见。
这一篇诏书记载于《北齐书》,在众多退位诏中别有风格。天子把心中的怨恨,用曲笔的方式安插在诏书之中。其中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这一句表面上是讽刺当时并立的西魏朝廷,言其欺名盗世,而暗地揭露了高欢父子把持朝纲的政治企图,擅制君命,独霸朝纲皆露其中。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让后人可以暗暗体会到皇帝又一次向别人揭露了自己的内心,作为篡位之人高洋才是真正的被大道于八方。
八、西魏禅位于北周
魏恭帝禅位诏(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退位诏曰: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天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予虽不明,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于周,庸布告遐迩焉。
公元542年,宇文觉命大将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元廓退位,故有此诏书。宇文觉便是北周孝闵皇帝。
该诏书文辞简洁一般,记载于《周书》。
九、北周禅位隋
周静帝禅位诏(禅让给隋文帝杨坚)
退位诏曰: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藩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让位于隋主杨坚,即为大隋开皇元年,谥为文帝。后封宇文阐微介公,不久又诛杀宇文氏全部皇族。
这篇诏书记载于《隋书》文帝本纪。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与北周静帝宇文阐是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依赖当时北周的实力,处于强势诏书却用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等语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把本不属于北周的罪过强加更幼主宇文阐,况且以隋主杨坚的文治武功总揽朝政也不会到妖孽递生的地步。可见草诏之人绝非天子本人(宇文阐退位年龄只有八岁),应是拟诏书的人为奉承隋主,写下的溜须拍马之言。而后来杨坚又诛杀宇文阐全部皇族,作的心肠狠毒,很多用唯心思想看问题的人都认为正是杨坚杀害外孙篡夺皇位的狠毒,得到了日后杨广弑父夺位的下场。
隋恭帝禅位诏书原文(禅位给唐高祖李渊):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造丕愆,哀号永感,心情糜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致九合于诸侯,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系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藩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其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闻。
以上几份禅位诏书,大概都是说本朝天数已尽,而古代就有帝位贤者居之的惯例,所以要避位让贤。其中晋恭帝写的比较诚恳,他是几位禅位帝王中最想赶紧走下九五之位的人,而隋恭帝的诏书让人看了比较心塞,首句还叙述了隋炀帝被害的事情。
从禅位帝王的处境看,他们的诏书是不可能体现出任何不满的,甚至连让人体恤、悲悯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恭维满篇,以期上台者能给一些怜悯的施舍,求得苟活于世。
十、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清宣统帝退位诏
一个行将退位的皇帝,除了屈膝再无他法,就像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因和平退位而保全一宗族众。后来,如果不是受日本人蛊惑而倒行逆施,也不会被人送上军事法庭。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溥仪以晚朝廷的名义,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篇退位诏,也是最后一位封建帝王的结局。此诏定然不是溥仪缩写,而是由张謇幕僚杨廷栋草诏。杨廷栋,清末举人,曾经留学日本。归国后以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所器重。草诏之后,经袁世凯审阅,由隆裕皇太后降诏。《退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一代皇朝之终结,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帝制到此为止。
退位诏书虽以宣统名义颁行,却通篇直接引用隆裕懿旨,宣统自己的话只有开篇一句: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退位诏曰: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当时南北方有可能再起战争,通过各方周旋,清廷最终选择了和平的方式,自我终结了延续了那么久的帝制,转成共和制度。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在《建党伟业》这部电影里,编剧把诏书改为:
朕以冲龄之年岁继大业,然国运不能行苍和之兆 多难多疾;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退位诏书的内容是什么?
1912年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标志清王朝的结束。当时清王朝名义上管辖的领土还是很大的,除了传统汉地十八省外,东北、内外蒙古、新疆、 *** 都在清朝名义或实际管辖中,清帝退位后,外蒙古的王公就开始策划独立。可以说清帝退位后,之所以没有四分五裂,除了北洋 *** 的军事力量外,袁世凯在诏书上加的一句话起了很大作用。
清帝退位诏书的起草人是张骞,但是诏书的内容是经袁世凯把关的,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别小看这句话,如果在诏书上没有这句,那独立份子就会拿清帝退位大做文章,比如后来外蒙古策划独立时,外蒙古王公就说:我们与 *** 同时被满人压迫三百年,如今 *** 反抗成功了,那我们也要反抗。看看,真是强词夺理呀。所以,清帝退位诏书中的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领土的接续者,从法理上彻底断绝了分裂分子拿清帝退位作文章。正是因为诏书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后来北洋 *** 出兵外蒙古就有了最基本的法理依据,后来清朝的遗老遗少也无法拿清帝退位诏书来挑事,试想,如果诏书写的糊里糊涂、云里雾里,那后果很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除此之外,1912年4月22日,袁世凯又发布了大总统令,明确宣告蒙、藏、回疆各地方的一切政治俱属内政。为什么要发布这么个命令,不就是因为清帝退位后人心浮动,不法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吗?可以说袁世凯的这个命令是与清帝退位诏书一脉相承的。袁世凯虽然在晚年犯了错误,但是在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北洋 *** 的各届总统,也还是非常有气节的。
第二道谕旨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 *** 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
钦此。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之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 *** 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谕旨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痌瘝吾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憍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钦此。
溥仪当皇帝只亡了一个王朝,为什么要写三份退位诏书?
1908年11月中旬光绪皇帝龙归,20天后他的侄子溥仪登上皇帝宝座。溥仪后来回忆说,登基仪式上曾发生了一件不祥之兆,冥冥之中注定了晚清的命运。
当时不到三岁的溥仪,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吓得号啕大哭。他的父亲载沣汗出如浆,不停安慰道:别哭啊,快完了!快完了!。大清气数已尽 又遇上了无能的载沣和儿皇帝溥仪
三年后,果然一语成谶。大清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其时,全国各地纷纷宣告独立,敦促溥仪退位。溥仪的嗣母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得同意。1912年2月12日,溥仪正式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近300年统治的寿终正寝,和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结束。
这份退位诏书仅仅有300余字,为清末状元张謇草拟,徐世昌润色而成。
这是六岁的溥仪人生中的之一份退位诏书,后来他还下过两份退位诏书。
溥仪的第二份退位诏书颇有闹剧的味道。
1917年,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张勋,趁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带领3000兵马入京。张勋此人一心忠于清室,当时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条辫子,并引以为荣。他不光自己不剪辫子,还下令士兵们不准剪。
张勋在养心殿见到溥仪,力劝他复位,溥仪称自己年纪尚小,担当不了大任。张勋便以康熙八岁登基为例,说得溥仪热血沸腾,当天就把年号续了起来,并下令百姓们悬挂龙旗。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事,当然得不到任何支持,各路人马纷纷讨逆。张勋的3000兵马,遭遇讨逆军一击即溃,他只能躲进荷兰公使馆自保。
讨逆军还开了飞机,朝故宫扔了三枚炸弹,吓得溥仪和一把子宫女太监魂飞魄散。无奈之下,载沣和溥仪的老师写了一份退位诏书,让溥仪宣告天下。
这是十四岁的溥仪下的第二份退位诏书。据说,复辟梦只做了12天的溥仪,哭得泪如滂沱,伤心欲绝。
1932年,溥仪在日本的煽惑和支持下,从天津跑到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两年后,溥仪将伪满洲国恢复帝制,在长春南郊杏花村宣布登基,起年后为康德。
很显然,伪满洲国只是日本的傀儡政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数日之前,溥仪已仓皇逃往通化临江县(今白山市)大栗子沟,停留数日,知道回天无力后,不得已黯然下台。
在一个矿山所的食堂里,溥仪的随从们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他神情沮丧,身穿伪满洲国上将戎装,佩戴大勋位兰花章,抖抖索索拿着退位诏书宣读。由此,结束了伪满洲国13年的荒谬历史。
溥仪的这份退位诏书是日本人所写的。伪满洲国的实际主宰者、总务长官武部六藏,先令企划局副局长高仓正用日语起稿,日本汉学家再翻译成中文,武部六藏再和关东军首领商议修改,经溥仪过目一下,才最终完稿。就连退位,也不能享有自 *** ,可谓耻辱之极。
此外,溥仪三份退位诏书中,这是唯一佚失的一份,具体内容已无人知晓。连溥仪也表示,对于诏书的字句,我全不记得了。
溥仪当皇帝,只亡了一个清王朝,却留下了三份退位诏书,上演了一出贻笑大方的荒唐剧。这也说明,任何人罔顾历史大势,倒行逆施,结果只能徒增笑耳。
隆裕签了退位诏书后,临终时又为什么后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个太后,隆裕太后在养心殿被迫下达清帝逊位的诏书,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清朝就此落幕。
在此之前,拥兵自重的袁世凯多次面见并威胁裕隆太后,一边要求召开皇族会议,逼迫隆裕太后速定方针以息兵祸而顺民心,一边宣传法兰西革命时,其皇族不肯顺应民意而被送上断头台的典故。隆裕太后心里明白,大清已经无兵可用,无友可助,而贵族大臣各有打算,只想在乱世中自保求全,甚至有很多人早就已经搬进了外国的租界。
隆裕太后只是慈禧的一颗棋子。她年轻时在慈禧姑母的安排下,嫁给光绪并当上了皇后,不过,光绪虽然过得窝囊、懦弱,但也容不下裕隆,认定她是慈禧的帮手。在能力上,隆裕庸碌无识,完全不如慈禧。慈禧去世时,继位的溥仪年仅3岁,而裕隆太后已经41岁了,过了不惑之年,想学慈禧垂帘听政,却又力不从心。在受到袁世凯威胁时,隆裕太后竟然哭哭啼啼地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尔等手中,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在颁布退位召旨的当天,隆裕太后带着溥仪坐在朝廷之上,主持整个退位仪式。这一天袁世凯本没有上朝,而是派了心腹参加,当近侍把此前拟好的退位诏书摆到裕隆太后面前时,想到大清朝在自己的手里终结了,隆裕太后已经抑制不住悲痛,在朝堂之上痛哭起来,引得一众老臣也抹起了眼泪,但却已经无力回天了。
袁世凯的心腹拿到退位诏书后,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宣读完召旨,便三鞠躬退朝了,大清最后一次朝会便宣告结束了。大清史官恽毓鼎听说了清帝退位的情景后,不无悲痛地说: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
第二天,隆裕太后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养心殿,正襟危坐,等着大臣们来朝见、议事,然而等到快11点钟了,也没有一个大臣前来。隆裕太后这才如梦初醒,恍如隔世一般,眼泪唰唰唰地流了下来,依旧问了一句今天,都不上朝了吗?得到的回应是袁大人说了,以后都不用来上朝了!裕隆太后这才回过神来,喃喃自语地说我把大清朝、祖宗的基业都断送了?!
从此以后,隆裕太后就像是失去了魂一样,郁郁寡欢,寝食难安。断送大清国这个罪名让她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罪人,虽然她已经尽力了,还争取了优待条件,但是爱新觉罗家族中没人会原谅她。一年之后,隆裕太后病重不治,留在她身边的只有几个老臣和年幼的溥仪,临终前她拉着溥仪的手,悲戚地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古人说,临死之人,其言也真。隆裕太后临死,大概也没能自我原谅,反倒觉得自己被袁世凯骗了,甚至觉得死后都只能做一个没有安家之处的游魂,也却对末代皇帝溥仪有着莫大的可怜和愧疚,毕竟溥仪的江山,被她弄没了。
以上几份禅位诏书,大概都是说本朝天数已尽,而古代就有帝位贤者居之的惯例,所以要避位让贤。其中晋恭帝写的比较诚恳,他是几位禅位帝王中最想赶紧走下九五之位的人,而隋恭帝的诏书让人看了比较心塞,首句还叙述了隋炀帝被害的事情。
从禅位帝王的处境看,他们的诏书是不可能体现出任何不满的,甚至连让人体恤、悲悯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恭维满篇,以期上台者能给一些怜悯的施舍,求得苟活于世。
上古时期尧、舜、禹等历史人物在禅让制原始社会可能也有禅位的文书,但已难以考证。就封建社会而言应该是在秦王朝之后。
最早亡国之君禅让皇位的应该是西汉孺子婴让位王莽。但是孺子婴退位是尚在襁褓,是由太皇太后懿旨退位,所以未能查到退位诏书。
第二、隋朝末年李渊曾经拥立了一个隋恭帝杨郁,然后也大模大样的举行了禅位仪式,但是在史学界通常只承认文帝、炀帝两位君王,而不承认李渊拥立的恭帝,所以这次禅让也未作考究。
第三、唐朝末年,朱晃篡夺皇位之时,哀帝李祝也曾退位禅让,而且还制定禅位祭文,但是退位诏书在新旧五代史中均未有记载。
第四、五代十国晚期,后周殿前督检点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宋史》记载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可见后周柴宗训也曾写过退位诏书,不过柴宗训年纪幼小,恐怕是朝中文吏代笔所写。
最后,又重查阅了《晋书》至于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汉王刘渊,只是记载有乃书赤纸为诏,看来也是应该有一份退位诏书的。
以上五份退位诏书,本有史可查,却无文献能载,不能呈现于后人,实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