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名称及著名城市名字的由来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之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 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 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 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 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 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呼和浩特: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语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
6、新疆 *** 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 *** 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乌鲁木齐:世居在这儿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乌鲁木齐地名历史悠久,在敦煌发现的写于公元925年的古和田塞语文书《使河西记》,是当时于阗李氏王朝派往河西沙州等地的使者所写,该书中已有乌鲁木齐的记载。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称作委鲁母,清《西域图志》称乌鲁木齐。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城命名迪化。清代迪化专指迪化城,乌鲁木齐一名仍为社会常用,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为省会后,渐用迪化代替乌鲁木齐。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迪化市 *** 。1954年2月1日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市。
7、 *** 自治区(藏)
元时称 *** 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代称 *** 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 *** 。1965年设立 *** 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另一说认为简称源于故称乌思藏。
*** : *** ,藏文意为圣地或佛地,古称为逻娑。相传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为了庆祝此事,决心要好好建 设王都。但当时的吐蕃王都,还是一片荒草沙滩之地。文成公主由于精通天象地气,善观五行风水,她观察 *** 的地形,发现其好像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即母夜 叉),认为选 *** 作为国都实在是对国极为不利。于是公主建议在 *** 外围建立四个寺庙,以镇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 *** 中心的卧马湖是母夜叉的心脏,湖水便 是母夜叉的血液,都应想办法镇住。于是,公主根据五行之说,主张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赞干布听从了公主的意见,就在卧马湖动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 大昭寺。 *** 原称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后,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长安带来的释加牟尼佛像供在庙内,从此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久而久之,这块神圣的逻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称为 *** 即圣地了。
8、宁夏 *** 自治区(宁)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拔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 *** 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银川:银川一词是明末将此段黄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区形容为银色河川而得名的。
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南宁: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思州黄胜徐反元,延枯六年(1319年)六月,右江来安路岑世兴起兵造反,杀归德州知州,夺州印。元朝廷多次派重兵镇压未果,两只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1323年)七月,英宗皇帝遣使招安,以诏谕逼使黄胜徐、岑世兴归顺。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黄胜徐、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朝贡。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扶为南宁路。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0、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11、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12、黑龙江省(黑)
1671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 *** 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1907年改为黑龙江省。
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一说简称源于河流黑龙江。
哈尔滨:据《女真译语》及《女真文辞典》,哈尔滨是女真语天鹅之意
说法一:阿勒锦说,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也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
首载于1874年江苏书局出版的校刊本《金史》:军还,穆宗于阿勒锦(霭建)。在《哈尔滨考》中认为:女真语村名,有名誉,荣誉,声望,声誉等含义。
说法二:汉语水上村说。哈尔滨一词早在1796之前年就出现了,阿勒锦的说法有误。李正顺写道: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登基前,是满族女真部落一位首领的伙夫,由于他聪明过人,办事能力强后被首领重用。万历二十六年(1598)努尔哈赤作为首领的全权特使前往北京朝贡,由依兰出发数日后来到今天太阳岛这片地方。努尔哈赤面队着江问手下人这是什么地方?有一名副将叫哈依的回话:晒网场。努尔哈赤听完后大笑道:这么好的地方应该有个好名字才对,大家给这快地方起个好名字吧!于是众人七嘴八舌。有位汉族的文书官说:我看就叫哈尔滨吧!努尔哈赤一怔哈尔滨?你精通满汗文章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起的?文书官说:我们今天是由哈依将军带路由这里过江,所以就由哈依将军的姓取出一个哈字。这地方(指太阳岛)的形状很象女人带的耳环,取出一个耳字。这最后一个滨字就是水上村的意思。合起来叫就是哈尔滨。努尔哈赤听后举起酒杯从今以后这片地方就叫哈尔滨吧!来!干掉杯中酒!
说法三:扁岛说。此说是黑龙江档案馆副研究员纪风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最新说法。纪先生在检阅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时这样一条满文记载:据佐领登精额呈称:职等遵札管带赴吉林乌拉。。。。。。返回途中行至哈尔滨地方驻扎,本年八月二十五返至墨尔根城。由此来看哈尔滨一词乃满语
扁状的岛屿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语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后来省略了屯字而简称哈尔滨。
13、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将军。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长春: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 *** ,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 1799年(清嘉庆四年),清 *** 查明,伊通河流域已垦地265 649亩,居民达2 330户之多。面对巨大的移民潮,封禁政策已招架不住。吉林将军秀林鉴于垦民日多,益见繁复,遂奏请清 *** 借地安民。于是1800年(清嘉庆五年),在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领地长春堡附近设立了长春厅。这是该地设置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从此长春这个地名便在东北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关于长春地名起源的研究,近几十年,学术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6种说法之一种说法,认为长春之名源于长春花,说长春地方当年盛产长春花,故借用为地名;第二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沿袭辽金长春州之故名;第三种说法,认为当年长春厅治所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借长春堡之名;第四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满语地名;第五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来源于长春河;第六种说法,认为是吉祥地名。
14、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沈阳:沈阳市位于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因古代以水北为阳,故称沈阳;
15、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汉设河北县。唐设河北道。辖区与今有出入。1928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石家庄:石家庄村创于明初,原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石家庄之名称由来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石匠多而得名。
16、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处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太原: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设太原郡,郡址就设在晋阳,晋阳因此又称为太原。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太,古通大,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17、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1928年设青海省。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西宁: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秦汉时称湟中地,宋代改称西宁州,取意西陲安宁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18、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清初设山东省。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济南: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
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泺指古泺水的发源地今济南市内的趵突泉。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败齐兵于历下。
济南作为地名,始见于西汉初年。据司马迁的《史记》载:汉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八六年以前已设置济南郡。
以后各代,济南地方治所的称谓虽时有所变,但均以济南为地名。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省,济商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四年,以砖石修筑城墙,周廓十二里。
19、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汉设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设河南省。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郑州:春秋时期,这里又是郑国大夫子产的封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这里才开始称郑州。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属荥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2004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20、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21、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合肥: 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
22、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杭州: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23、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元设福建行省。明设福建省至今。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福州: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
24、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设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后皆设江西省。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南昌: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据《禹贡》记载,汉高祖5年(公元 前202年 ),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南昌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自形成都市以来,历朝历代也曾更名多次,所以其名称也委实不少,屈指算算,包括俗称在内,不下十多个,诸如豫章、洪都、灌城、钟陵、龙兴等等。
25、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省。
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长沙:《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战国时,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
之一、 得名于长沙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
第二、 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莱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长沙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第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地理景观。
第五,得名于蛮越语祭礼女神的地方。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长沙在蛮越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26、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武汉: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27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
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广州: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 *** 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 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 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28、台湾省(台)
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
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
台北:位于台湾岛的北部,1884年建城时故曰台北府。
29、海南省(琼)
因其位于南中国海域,境内更大岛屿又称海南岛,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
海口:海口市位于海南岛更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侧,地处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为海口。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海口浦),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30、甘肃省(甘或陇)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王朝设置的十二监军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县),辖甘州、肃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元设甘肃行省,明代并入陕西省,清代恢复省治。
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
由于甘、陕两省间有陇山,甘肃古时别称陇西,故又简称陇。
兰州:兰州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古代曾称金城。《汉书。地理志》应勋注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还有一种说法。金城池汤的典故,喻其坚固得名。汉代设金城郡,隋朝时,因城南有皋兰山而更名为兰州。后,几经变故,至清代又为兰州府。
31、陕西省(陕或秦)
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设陕西省。
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西安: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32、四川省(川或蜀)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成都: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33、贵州省(贵或黔)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做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省。
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
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
贵阳: 贵阳名字的来历:三种说法,一是,贵阳的太阳升起来的晚或者出现的天数少所以就说太阳很贵,所以叫贵阳;二是。古代男人称阳,女人称阴。据说贵阳的男人很少,所以就叫贵阳; 最后一种说的是贵阳附近有个山叫贵山,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明朝,贵州改为省级建制,贵州的省府定于贵州城;1569年,因其在贵山之阳,故改名为贵阳府
经考证贵阳得名于贵山之南面,而贵山在今天往新天寨走的公路旁茶店附近,该山前面有一座山形象轿子,古人认为出门就有轿子抬的人是贵人,故给该山取名贵山,贵阳也因此得名。
34、云南省(云或滇)
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
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
昆明: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当属非虚 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