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历史人物故事:伊尹放太甲的历史典故
伊尹生活于商朝,是中国之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更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更高师权的人物。可在伊尹身上发生过那些故事呢? 伊尹放太甲又是怎么一回事。
伊尹放太甲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这里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
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后人说伊尹放太甲
三国演义:董卓为了进一步独揽中央政权,决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废除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 在一次会议上,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在场官员大多慑于董卓的 *** ,对他独断专行、随心所欲的行为敢怒不敢言。
只有尚书卢植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少帝只是年纪幼小,行为品性根本就不能与太甲和昌邑王相提并论。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