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能力怎么样?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9-26)210

贾母,又称史太君,《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贾母堪称是《红楼梦》之女儿国中国王,这个慈祥和蔼的老太太,也是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更大的护佑,以至于书中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因为跟着贾母一起住,性格有些孤傲(可能是因为贾母的溺爱所致),又是怼周瑞家的(第7回),又是暗讽宝玉的奶娘李嬷嬷(第8回)。可其后林黛玉搬去大观园的潇湘馆居住后,与贾母住处的物理距离拉开后,她便会时常感慨:我又兴起喝燕窝调养身体,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我的(第45回)。

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贾母印象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贾母是黛玉的庇佑者,又似乎是木石姻缘的忠实支持者(至少整个贾府的人都觉得贾母想让林黛玉嫁给宝玉),但却未对贾母这个人物有其他更加深入的认识。

《红楼梦》第35回中有一个典型的情节:

宝玉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第35回

与贾母之对话,恐怕会有读者冷笑:薛宝钗真会拍马屁,贾母也真敢给个杆儿就往上爬,人家王熙凤可是堂堂荣国府管家,一个人管理几千口人,曹公用“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来称赞阿凤,贾母居然一改往日的谦逊,还真的就顺着宝钗的话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远胜凤姐,真是太能吹了。

贾母到底是不是在吹牛呢?《红楼梦》开篇,贾母就早已“退休”,所以书中对贾母管家能力的展示貌似并没有多少,但看人要看细节,原著中就有一些情节就能看出贾母的能力确在阿凤之上。

贾母的深厚阅历全部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上,她代表了真正的贵族之风,反观王熙凤,则跟贾母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谨以两人对刘姥姥的接待为例。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能力怎么样?

王熙凤身上有很强的世俗精明,属于锋芒外露的聪明,她在接待刘姥姥的时候,表面看上去很有礼貌,其实一直在操控现场氛围,显示自己的地位,言谈举止尽显对刘姥姥的轻视: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6回

这段描写写得很绝,尽显王熙凤的精明和高傲,王熙凤隔着数重帘子,都能竖起耳朵听到屋内的消息,如何面前站着两个大活人而不知觉呢?很明显,王熙凤是故意假装不知道,然后头也不抬、只低头拨灰,给进来的刘姥姥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

在其后“发现”刘姥姥的存在后,王熙凤表现得很“热情”,忙着起身接待刘姥姥,可曹公又加上一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表面看着热情,可 *** 到底没离开热炕,眼巴巴地看着刘姥姥跪下磕头,她却在问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王熙凤很聪明,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这就注定她跟贾母不是一个级别,且看第39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是如何接待刘姥姥的,再看原文: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笑。。。。。。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了?”刘姥姥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第39回

仅从这段话,足可见贾母的段位远在王熙凤之上。

刘姥姥一进门,贾母先让人给刘姥姥一个座位,让其坐着说话,然后立足刘姥姥的角度寻找话题,询问其年龄多少、身体如何,并夸赞刘姥姥健朗,引导着刘姥姥打开话匣子,几句话下来,刘姥姥已经能笑着跟贾母交流了。

这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贾母与刘姥姥说话的语气必然是温和的,这一点书中没写,但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如果同样的话从王熙凤嘴里说出来,刘姥姥不一定就能卸下心中的警惕,这是高阶版的说话艺术,贾母能通过言语、语气、话题的掌控,让收听者完全在心理上接纳自己。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能力怎么样?

反观王熙凤,只会凭借世俗等级来压制刘姥姥,刘姥姥跟王熙凤说话时,吓得连话都说不囫囵,可在贾母跟前,明明这个老人家是贾府的更高领导,按理说刘姥姥应该更紧张,可刘姥姥却能坦然地笑着与其交流,这种细微的差别,不细读,安能辨别?

包括第29回的“清虚观打醮”,贾母携贾家女眷前来清虚观,期间一个小道士不小心撞到了王熙凤,王熙凤是怎么做的呢?

小道士不想一头撞在凤姐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胡朝哪里跑!”——第29回

凤姐身上的贵族气息太世俗,贾母在一旁听闻发生了什么事后,让人别吓着这个小道士孩子,说人家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打了孩子,人家父母岂不心疼,最后给了小道士一些钱买果子吃。

贾母的能力不是弱,若是太强,强到低等级的人与其相处感觉不到压力,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如果你与别人相处很愉快,不一定是因为你们是“知音”,而是对方在向下兼容你!

贾母这个荣国府的老祖宗,绝对不是一个虚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9/464611.html

“红楼梦中的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能力怎么样?” 的相关文章

王定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四位

王定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四位

王定六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活闪婆,建康府人氏,在扬子江边开酒店为生。他非常倾慕梁山,后因结识张顺,便投梁山入伙。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四位,上应地劣星,担任北山酒店掌店头领。征方腊时战死于宣州,追封义节郎。活闪,也叫霍闪,在江淮一代是闪电的意思,(在陕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也有类似叫法,意为闪过...

金大坚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六位

金大坚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六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金大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金大坚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玉臂匠,济州人氏。他与萧让制造救出宋江和戴宗的假信,却差点断送了他们的性命,...

皇甫端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七位

皇甫端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七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皇甫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皇甫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长有西方人式的碧眼黄须,因此绰号“紫髯伯”。...

单廷珪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四位

单廷珪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四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单廷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单廷珪,或写作“单廷圭”,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擅长用水浸兵之法,绰号“圣水将”或“圣水将军”。原...

唐代四大女诗人分别是谁?她们的诗作水平如何?

唐代四大女诗人分别是谁?她们的诗作水平如何?

据考证,唐朝至少出现了200位左右的女诗人,这其中有四人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们分别是:薛涛、李冶、鱼玄机、刘采春。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封建王朝,随着国力的增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风俗也愈来愈开化,女性也...

明朝工部尚书严震直简介:著有《遣兴集》、《大观录》

明朝工部尚书严震直简介:著有《遣兴集》、《大观录》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本是人人喊打的浪子,却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他是谁?

本是人人喊打的浪子,却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他是谁?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代诗歌繁荣,代表了当时最高文学水平,尤其自盛唐开始,唐诗发展已经成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其中,边塞诗派以王昌龄、高适、岑参...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休璟(627年-7...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