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孙子兵法分析,朱元璋是如何掌握大权的?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我们古代时期,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的王朝,这些王朝最初的时候,都是一些领头羊从自己的家乡组织一些人,随即慢慢的扩大,直到建立一个处于自己的王朝。那么想要掌控自己手底下的这些人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就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了。因为有些时候可能因为自己不会带兵,自己手底下的人就会谋反,也是很常见的一个事情。所以在我们的历史也出现过不少,被自己人谋反篡位的事。所以不管是一个将领还是一个君王都应该很好地去对待自己的士兵,做到一个赏罚分明的态度。
在孙子书写的《孙子兵法》当中,就提到了一个好的将领应该就别具备哪些条件。在第八篇九兵篇就有很好的讲到了,在原文中就有写到:“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就是,君主下达命令后,就开始召集人马组建军队了。在到达一些比较难通过的地区时候,不要在此安营扎寨。在进攻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四邻结义。在难以生存的环境中,要赶快通过。在处于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要坚决作战。且行军中有些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城池、地域都不要去攻打。那些君主的命令有些也可以不接受。所以一个好的将领要精通“九变”的要领,才算是真的懂得用兵。
这其中孙子就很好地表明了一个观点,就是在战争中自己作为统兵的将领,要有高度的随机应变能力。在行军的时候,要注意军队所处的环境,以免自己受到攻击。在不同的地方的环境要针对这个环境来做出不同的对待。不能驻扎的地方就不要驻扎。另外,在行军中有些特殊的情况是可以分别对待的。因为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君主是不知道当时的一个情况变化的,所以有些时候作为一个将领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且一切都要根据自己遇上的实际情况来面对。
在元顺帝二十年的时候,当时的陈友谅占领了江州就一直在攻打朱元璋的领地,此人也被视为朱元璋的心腹之患。当时朱元璋的部下和将士都十分的紧张,因为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的十倍,且善于在水上作战,这时候的朱元璋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此刻自己身边的谋士刘基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计谋,那就是诱敌深入。随后朱元璋就把康茂才叫来了,让他书写一封诈降书给陈友谅。这康茂才原本是元朝的降将也是陈友谅的老友。让他书写这封诈降书的话,陈友谅也会比较容易相信些,康茂才就欣然答应了。
随后便给陈友谅修书一封,其中内容写了,朱元璋杀了我同乡好友陈寿辉,我正要报这个仇,你我可以联盟一起灭了朱元璋。 建议你兵分三路进攻应天府,我让我手下的守城将士做你的内应,帮你打开城门,一起冲进帅府,活捉朱元璋。当陈友谅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中便想,自己的大军一路如破竹,晾他康茂才也不敢诈降,随后便按照信中所写的去做了。当陈友谅的军队到达大胜康的时候就遭到了朱元璋的阻拦。随后又直奔本江东桥,想跟康茂才里应外合。不幸的是,当陈友谅达到城外后,一直在呼喊康茂才却没人出来打开城门。这是的陈友谅才发现自己已经中计了,可这时朱元璋的部队,就追赶了上来,陈友谅抵挡不,随后就乘坐一条小船逃跑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就是利用了自己手下的将领康茂才诈降之计,才能取得胜利。且把敌方的兵力分散开了,所以就打败了,比自己实力强大十倍的军队陈友谅,就次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吧,也争夺到了自己在这场战役中的一个主动权。也很好地讲述了孙子其中的道理,在自己面对处于一个被动的情况,要很好的分析一些当前的局势和利用自己手底下的人,只有这样子才会是自己被动的局面转换成主动。其实这些孙子的思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能很好的运用上。当你碰上事情的时候,就要去看待大局的形式来分析,从而慢慢的转化自己在这件事情的位置,顺势的话就可以直接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