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孙子兵法分析,楚文王是如何消灭息国与蔡国的?
说到楚文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我们古代的军事上,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这两本书中的计谋和谋略一直被广泛使用。且只要你运用得好就能把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转换成对自己有利的。这样子你在战争中就可要增加自己胜利的机会,就算是这个时间没有胜利,也可达到一个拖延对方时间的机会。这样子就可要在从这个机会当中,分析一下现在的局势从而再找的一个机会去击败敌方。所以不管是怎么样的战局在我们古代战争当中,只要你会利用好当时的一个时机,那么你在战争中敌方想要击败你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那么如何达到一个在战争中不被敌方打败或者说给你增加一定胜利的希望。要达到这一点就不得不说起孙子在书中写到的:“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军争”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利的,但“军争”也是有危险的。如整个部队带着全部在的辎重去争夺利的话,那么就会影响行军的速度,也就不能比敌方更早的到达战地了。如丢弃辎重,不分黑夜白日不休息的去急行军,奔跑百里为了争夺利,那么很有可能三军的将领就会被敌方俘获。战争中健壮的士兵能够早早的达到战场,且疲惫的士兵必然会落后,这样的话在争夺这个利的时候,就会产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会如期的到达现场,就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被动的局。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很好的讲解清楚了,在一场战争中,一定要把你自己的战法和策略的利与弊都全部的看出来。同时也说了在战阵中一个将领如何在复杂的军事对抗中,要找到一个适合战局情况的策略,不能盲目的就去争夺利。因此在这句话当中孙子就讲诉在军争中,一个好的将领一定要多加的思考问题和分析战局,要避免问题的出现,但也要争夺利,不能让自己在进入战场的时候就处于一个被动的一方。
在楚文王时期, 楚国势力非常的强大,在汉江附近的一些小的国家,纷纷向楚国进贡。在当时有一个小的国家蔡国,仗着自己跟楚国有联姻,认为自己有一个很好的靠山,就不买楚国的账。这让当时的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想找一个机会灭了这个蔡国。但当时的蔡国跟另一个国家息国关系也十分的好。可当时有一次息侯的夫人在经过蔡国的时候,蔡国却没有以礼相待。当息侯夫人回到息国的时候便把蔡侯打骂了一顿。 可这个消息没多久就没楚文王听见了,随后就认为灭蔡的时机到了。随后就联系息侯,息侯就想着借刀杀人,让楚文王假装要攻打息国,自己就向着蔡国求救,这样以来息、楚两国的围攻下,蔡国肯定会被灭。
楚文王一听这个计谋很不错,就立马发兵假装攻打息国,蔡国得到息侯求援的消息后,马上就发兵救息了,可当自己当了息国城门下的时候,息侯却紧闭城门,蔡国就想着退兵回去,可这时候楚国假借息国,就把蔡国围了起来。随后就把蔡侯俘虏了,在蔡侯死之前就说了一句,“息侯的弗恩是个绝代佳人”。其实这句话是说给楚文王听的,蔡侯知道楚文王是个好色之人。在结束后息侯就在自己的国家摆满了酒席为其庆功。这是楚文王就说了,这么好的日子,你怎么不让夫人来敬我一杯。息侯没办法就让夫人出来敬酒了,楚文王看见息侯夫人却是漂亮,决定占为己有。在第二天的时候楚文王举行答谢宴会的时候,设好了埋伏就把息国灭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息国就是光想着要灭掉蔡国,但是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的夫人自己的国家也被灭了。这个事例就能很好地看出,息国虽然灭了蔡国,但是自己也是个小的国家,完全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假如说菜、息两国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的话,自己的国家应该也不会被灭。这一切都是息侯自己所导致的,就是没看清楚当下的局势,才会如此下场。说实话这种事情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会发生,很有可能为了一点点小小的利就让比自己大的人去对付自己曾经的盟友。但自己没想到的是,自己就是因为有了盟友才不会被攻击的,当自己一旦失去盟友的时候,自己也成了脆肉的一方了,这时候比你强大的人想要灭掉你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