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如何编撰的?它记录了哪些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这样一种传统,改朝换代的时候修订历史文献,而盛世的时候修订典籍。就是在这样的传统下,《永乐大典》诞生了。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是以书本物质的形式存在,有些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继承下来的,不论是朴实的还是华丽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乐大典》就是这样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一直想修撰一部大型的类书,但是没能实现,直到明成祖朱棣的登基。朱棣是通过篡位得到的政权,为了坐稳皇位,他需要政绩的支持,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修撰《永乐大典》,目的是为了让文人墨客们看到自己对于文化的热爱,以修撰这部典籍为工具,将文人的目光聚集到这部巨著上,而不是讨论他的皇位的正当性。还有一个原因是朱棣想要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大一统作品标榜盛世,彰显国威,造福后世。
修撰《永乐大典》这项工程十分的浩大,最初的主要编撰者是解缙,过程中召集了147人,在永乐二年首次成书,最初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是没能让朱棣满意。又命解缙、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监制重修,动用了朝野上下攻2169人编写。为了确保收录更多更准确的内容,编撰者可以参用皇家图书馆内的所有藏书文献,不仅如此,朱棣还派人到处收集图书,为编撰工程提供充分保障。永乐五年,朱棣对定稿十分满意,亲自作序,并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撰写前后共动用了三千多人,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约3.7亿字,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达明初的七八千种古代重要典籍,保存了十四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永乐大典》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业、文学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各种知识财富。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籍,《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更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越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其更大的贡献在与保存了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政治动荡、管理不善等原因,《永乐大典》逐渐流失,后来经过归还、捐赠以及多方的搜求再加上复制本,陆续觅得了几册,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再次见到《永乐大典》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