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为何会出现缺少战马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 *** ,在养马这件事上,基本上都投入了十二万分的精力。别说鼓励老百姓养马这种基础操作了,像什么官办马场、公私合营养马制、强制百姓养马所有现代人能想到的制度手段,古人其实都曾经用过。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王朝依然还是经常缺马呢?
答案期间很简单,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来说,马匹数量的多少,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原王朝更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机动性,中原王朝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以骑制骑,一个是以城制骑。
所以以骑制骑,就以攻代守。中原王朝也组建出强大的骑兵军队,去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军队正面对抗。而以城制骑,则是以守代攻的思路。靠着在边境修造城池或者长城,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南下,然后再对北方游牧政权进行经济封锁,打贸易战,最后削弱对手。
这两个 *** ,不管哪一个,都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支撑。前者就不用说了,没有战马,想要组建强大的骑兵军团,这个逻辑本身就不成立。而后者以城制骑的思路当中,城池也不是单纯等着游牧政权围攻,而是要依托城池的防守能力,对外灵活机动作战,同样也需要足够的骑兵才行。
不管哪一种选择,对马匹的需求都是极为夸张的。所以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在想尽办法去养马。
但问题是,战马这种东西,他不是你想养就能养得出来的。他需要空间,他需要食物,他需要人力。光是这三条,就让中原王朝在养马这件事上,变得困难重重了。
说到底,北方草原上适合养马,中原不适合。
首先是空间,草原上天高地阔,到处都是牧草。马可以随意奔跑,随意吃草。而换做中原的话,肯定是没有这种条件的。中原地区只要不是战乱年代,向来都是人多地少。所有能种地的地方,都被我们的祖先给开发完了,哪里还有让马生活的自然空间呢?
所以,中原地区想要养马,首先得把一块农田,转化为马场,然后在马场里养马。但如果是马场的话,不管是空间还是牧草质量,自然都远比不上天然草原。养出来的马的质量,自然也远不如草原战马了。
而且,马这种生物,他的粪便是酸性的。所以养过马的草场,以后再种地的话,粮食产量会下降很多。只有等很多年之后,才能重新恢复过来。
其次是食物。草原上到处都是草,草是不用人工种植的,所以养马的时候,可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但是中原马场养马不一样,中原马场,首先得人工种植牧草,然后才能长出草来。这一来一去,成本上涨的可就太多了。
最关键的是,同样一块土地,如果种植牧草,可能只够养一匹马。但是如果种粮食,可能会养活三到五的人。而粮食的价格,也要远高于牧草。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中原百姓种粮食,要远比养马更赚钱。
第三是人力。人力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草原的特殊环境,适合畜牧业发展,一个人可以养一百匹马,而且还不累。但是换做中原地区的话,一个人养十匹马,可能就筋疲力竭了。相比之下,还是种点粮食,或者去城里做点小买卖更赚钱。
草原和中原地区的这些不同,注定双方养马的成本截然不同。中原王朝养一匹马的成本,草原那边已经够养十匹马了。所以,中原王朝想要在中原大规模养马,那就等于是在和老天爷对抗,在和经济规律对抗。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自然会变得很困难。
但困难又有什么办法呢?没有马,中原王朝就打不赢北方游牧政权。所以不管再怎么难,中原王朝也必须要养马。
所以在这个时候,历代的统治者,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更好地违背经济规律,养出大量的优质战马来。如此一来,所谓的马政,就成了国家的根本国策了。
首先是先秦时期。对于夏朝和商朝的马政,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我们知道得很少。不过那时候是奴隶制,国家只要强行要求奴隶养马就行了。这种制度之下,注定不可能养出太多的战马。但是好在,当时夏朝王室和商朝王室的主要敌人,也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的战马也不是太多,这样养殖倒是也勉强够用了。
而到了周朝的时候,因为周朝开始直接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所以对战马的需求也开始激增。所以后来,周王室不得不专门在甘肃天水地区,划出一块地方来,让自己麾下的马夫家族过去,专门给周王室养马。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马夫家族,经过三十多代人的繁衍之后,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彻底取代了周朝。
有了周朝的先例之后,接下来的秦汉时期,中央 *** 就开始设置大规模马场,而且还得由中央官员直接管理,避免再出现某个家族,因为养马而崛起,最终改朝换代的事情。秦汉时期九卿里面的太仆,就是专门管养马这件事的。
但问题是,古代科技手段比较差。集中养马,一旦马生了病,很容易会导致全军覆没。而如果把马分开养,在各地设置多个官办马场,又势必会导致养马的效率低下。
所以,到了汉朝文景之治的时候,汉朝开始倡导民间养马。按照汉朝的管理制度,百姓养马,可以直接替代徭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汉朝养出了不少战马,这才得以支持汉武帝时期,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军团,对匈奴用兵。
但是随着汉武帝对匈奴开战,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只要打仗,战马这东西消耗量就会极大。考虑到战马的养殖成本,这东西基本上就和烧钱没什么区别了。据后世史学家推算,汉朝打漠北之战的时候,一共出动了24万匹马,但是最后回来的,只有三万匹。当然,也有人说,当时应该是出动了14万匹马。但就算是14万回来3万,这个折损率也是相当恐怖了。
而且,到了汉朝后期,原本马政制度也开始运转失灵了。很多百姓发现,就算自己去服劳役,然后回来继续种地,赚的还是比养马赚得多。所以到了汉朝后期,百姓越来越不喜欢养马。而且那些官办马场,也会出现各种贪污吃空饷之类的情况。
当马政运转失效的时候,汉朝距离灭亡,其实也就不远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常年打仗,战马的折损率就更高了。而且在乱世当中,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是养活自己。但凡自己有块地,肯定都会选择先种粮食,先让人吃饱再说。所以养马这件事,自然大家都比较抵触了。
正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官方鼓励民间养马的策略,不太管用。所以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大家又恢复了周朝的 *** 。既然中原和民间养马这么困难,那干脆就顺应天时地利,直接去草原养马不就好了吗?
所以,隋朝和唐朝,直接把青海和甘肃地区,全部划分成了养马的地方。同时,为了防止周朝那种情况出现,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还经常轮换管马政的官员。
如此一来,有了天时地利的支持之后,养马总该容易一点了吧?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确实也是如此。隋朝存在比较短,这个政策或许还没有太发挥作用。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这项马政就开始凸显出优越性了。到了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唐朝已经能养出七十多万的战马了。
正是因为战马数量足够多,所以后来唐朝打突厥和吐谷浑的时候,才能轻易将其灭国,发展成巨唐。
但是,这项马政,同样也是好景不长。因为养马的地方,距离中央太远。所以时间长了之后,贪污吃空饷的问题,就再次变得严重了起来。而且到了唐朝中期之后,随着唐朝失去了西域,草原再次成了边境。想要在边境养马,就注定会受到周围邻居的袭扰。
所以到了唐朝后期的时候,唐朝的马匹数量暴跌。甚至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某个节度使造反,因为手上没有马,干脆直接派骡子上阵了。
而到了宋朝之后,因为宋朝地盘比较小,根本就没有草原。所以宋朝只能重新把汉朝的制度捡起来,继续大力支持民间养马。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宋朝还推出了保马法和户马法之类的法律。只要你把马养出来,国家就会出高价收购。如果不小心养死了,国家还给你补偿。
这种制度,听上去很好是不是?但实际操作起来,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国家下放补贴的时候,各级官员不可能不贪污。百姓养马,成本依然还是很高。所以到了最后,老百姓算了一下,觉得还是种地更合适,养马怎么算怎么亏本。
所以,在整个宋朝,不管国家怎么鼓励,宋朝的战马始终都不算多。
接下来的元朝,因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所以在养马这件事上,更是极为重视。元朝不但在草原上大规模设置官办马场,甚至还在中原地区,设置了很多大规模的马场。非但如此,很多元朝高层贵族,也喜欢自己开辟一块地方,专门养马。
但这样一来,马的数量是够了,可是耕地的数量就不够了。所以到了元朝中后期,虽然马的数量不少,但是老百姓却不干了,直接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元朝。
至于明清时期,则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既要保证战马的数量,又不能侵占太多耕地。既要在边境草原养马,又要防止马场出现贪污的情况,同时还要防止周围的邻居来进行骚扰。
明朝 *** ,也曾出台过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但结果,同样还是和汉朝差不多。初期大家觉得还不错,都愿意养马,所以马匹数量支持朱元璋统一天下。而到了中后期之后,老百姓稍微一算账,又发现养马会亏本,所以又没人养马了。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明朝开上了很多行政命令,强迫某些家庭,必须只能养马,不能种地。但这种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因为反对的人太多,所以同样也渐渐失效了。
这就是中国古代养马的情况。
总结起来:国家想要大规模养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开设官办马场,但这势必会导致贪污的情况出现,而且还需要把马场设置在边境,比较危险。
二是让百姓养马,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大多数时候,养马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所以,后来国家只能想出各种鼓励政策,鼓励老百姓养马。比如免除徭役,下发补贴。但是这些鼓励政策,势必都会因为下面的官员而走样。当一个国家到了王朝末期,官员贪污成风的时候,这些鼓励政策就会失效,老百姓养马就会再次亏本,所以就又没人养马了。
说到底,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大规模养马,就是在和经济规律背道而驰。但是为了国家安全,大家又不得不养马。所以,养马的问题,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更大的一个难题。在古代科技手段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养马的问题,基本上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