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时期琅琊郡临沂人,因为永嘉之乱的原因移居到当时的会稽山阴。王羲之出生在名门望族,王家在当时可以说能同晋室皇族平起平坐。王羲之除了身份显赫之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师从多位益师,所以能够集众家之长。王羲之精通各种字体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皆在他擅长的范围之内。
十七帖
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行书中的之一,而他的《十七帖》其实也是中国书法里草书 的一大典范,是执牛耳之作。因为作品的开头以“十七”两字起始,所以得名《十七帖》。因为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十七帖》没有真迹流传下来,现今看到的是它的刻本,不过已经相当珍贵了。
唐朝张彦远写过一本《法书要录》,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唐朝初年《十七帖》的详细情况。当时的真迹总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个字,长有一丈二尺,大约有三米二之长。而《十七帖》并不是王羲之一时完成的,是他在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中这十四年间完成的,是汇集了二十七张帖而成的。《十七帖》本身是书信体,当年王羲之写给他在益州担任刺史的朋友周抚的。所以说该帖不仅是书法中的瑰宝,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其书法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十七帖》的草书风格就像王羲之整个书法的风格一样,典雅冲和,不过于激厉,不像一般草书那样的狂放怪怒,这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平正中。
王羲之行书欣赏《官奴帖》
《官奴帖》又叫《玉润帖》,一共是十一行,一百二十个字,是一篇行楷书。帖子一开始提到的雨润就是官奴的女儿,但是我们不知道说的到底是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的哪一位。
王羲之官奴帖
这篇帖大致说的是雨润病重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从行文的形式上看,有点像道家文化里的“上章”,上章是一种向天庭说明自己的过失,通过主动承认错误,起到向上天祈福的效果,从而换来和平安宁。
王羲之本身就信奉道家,在晋书中也有关于王羲之家族,向上天祈福的记载,所以从帖的本身看来,这件事的真是性相当可靠。
这帖子的书法温润雅驯,用笔凝滞,隐隐包含着自我反省的意思,作为王羲之的行书经典,被历代的书法家喜欢。
这个帖的墨迹本曾经被宋代的米芾鉴赏,他认为这篇帖子的精湛程度可以和《兰亭序》相必,可见米芾对《官奴帖》的评价很高。
清代的杨守敬也对该帖盛赞,肯定了王羲之的真迹被很多人追捧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为能得到王羲之的字而高兴。
王羲之被成为书圣,是书法史上耀眼的明星,人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是那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兰亭集序》但对于王羲之的其他我们了解到的不多,所以只有从他的一些尺牍和手札中了解王羲之的点滴。
尺牍是古人写的一些书信,这一类问题都是比较随意,字体也都是草书为主,因为写在布匹上,篇幅一般比较短,以《官奴帖》为例,我们可以体会出王羲之的心情,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进一步了解王氏家族的文化,为官生涯,可以对当时政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之际著名的书法大家。少时的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又受到同样精通书法的书法王敦的指导。天生聪颖,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的王羲之又遍访古迹,学习诸如李斯、张芝这样的前人大家,后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天地,为历代书苑模仿。
王羲之书
“书圣”王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身价又一次拔高,他的真迹作品无不为世人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瑰宝。奈何王羲之的年代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目前没有发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真迹。就连其作品的临摹本也是极为稀少,所以现在只要是临摹本也是极为珍贵的。
二十世纪初,溥仪曾将王羲之的《干呕帖》带到了东北,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流落到民间。到了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卷黑黄色的字帖。他将其翻开来查阅,看到了“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的字样,后又看到署名竟然是“王羲之”三个字。有过多年书画鉴定经验的刘光启立刻认出这是王羲之《干呕帖》的临摹本,这让他大为激动,终于找到了流失多年的国宝!
虽然现今看到的要么是王羲之的临摹本,要么就是刻本。不过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最为出名的行书《兰亭序》在经过多年的流失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后它随李世民被葬入昭陵。虽然这在学界中存在很大的争议,也只有等到考古发掘的那一天,才会知晓这王羲之唯一真迹是否存在的答案了。
揭秘王羲之王献之的关系
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琅琊人,后来把家迁到会稽山阴。东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号。曾经为官做过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来成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在书法史上,他和他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魏晋时期名门琅琊王氏,他天赋异禀,七岁的时候就擅长书法了。有传说晋帝当时去北郊祭祀,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工人雕刻,刻字的人法系西安王羲之字的墨迹已经渗透进木头三分的深度,木工很是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居然如此的炉火纯青,能入木三分。
在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活动,在此期间大家一起喝酒作诗,把诗汇集成了诗集。王羲之当时很是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即兴为这本诗集做了序,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有名的《兰亭序》。这序可能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王羲之超常发挥了,据说后来王羲之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了。宋代的书画博士米芾称《兰亭序》是“天下之一行书”。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的女婿。同他的父亲王羲之和张芝、钟繇四人并称为“书中四贤”。王献之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的是草书和隶书,还比较擅长画画。王献之小时候就负有盛名,放达不羁,虽然每天都待在家里,但是形容举止并没有显得散漫,才华和气度都超过当时的人。他有一次和他的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他的两个哥哥和谢安总在谈论当时社会的风俗见闻。王献之只是和谢安问候了几句就回家了。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比较优秀,谢安认为是王献之,因为他认为大凡杰出的人才都是少言寡语的。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介绍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以行书写成的。此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行书四行,共有二十八字。当然真迹已经不知所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是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此帖是一封书信,其中内容是写王羲之在大雪停了之后,天刚放晴的愉快心情,还有他对亲朋好友的亲切问候。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全篇笔法雍容而古雅,篇中的字有的是行书,有的是楷书,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快雪时晴帖》极为被乾隆皇帝所看重,乾隆皇帝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还有王献之的《中秋帖》,都藏于养心殿的一个叫西暖阁的阁内,还亲手写了一块匾叫“三希堂”,把它们是为绝世珍宝。而《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认为是“三希”之首。
《快雪时晴帖》的笔势以圆笔藏锋为主,在起笔和收笔之间,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书写时由横转竖一般多用圆转的笔法,结体均匀平整安稳,表现出了作者气定神闲,不紧不慢的神情表现。此帖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个字,但是其中却有蕴含一种和谐之中有巧妙的联合一种造化自然的意境,在行书之中又带有楷书的笔意。见识到此帖的人,多对它有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的评价。因为其中的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早就成为晋人的书帖的特色了。
王羲之的经典名言是什么
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作品中书法的融入的不少情感,往往是自己思想最真实的写照,而王羲之的很多名言,也都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很好的传给了后人。
王羲之
寄情山水的有感而发,人生在世的点评批判都成为能都对后世产生影响的点滴,不同时期的王羲之有不同的经历体验,早年王羲之更随王旷,专心练习书法,不被周围环境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王氏的书法也被好好的传承下去,武则天曾经想要王羲之的书法,据说王羲之的第九代孙子将祖先的作品做了一个合集编成《万岁通天贴》。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他书圣的地位也出现了一个演变过程,南北朝的时候认为钟繇、张芝二人的书法水品更高,王羲之的名气被这二人盖过。而宋齐的时候学术界有统一认为是王献之的水品高于父亲王羲之。
历史上之一次学习王羲之的 *** 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它不仅向天下征集王羲之的作品,还亲自为王羲之传写赞辞,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接近完美,认为其他书法家都没有和他可比的可能性。
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才被确定下来,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没有不尊敬王羲之的,虽然在清朝碑学有打破帖学的趋势,但是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