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
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更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 *** 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
郑和下西洋
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在父亲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没能成为皇帝并没有改变朱棣最初的想法,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口号,将皇位从建文帝朱允炆处夺了过来,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永乐帝。
朱棣继承皇位后,为了实现初衷,推翻了朱允炆所颁布的政令,继续加强皇权统治,并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吏治改革,并将国都迁移至北京。实现了大明朝的经济、政治发展之后,为宣扬大明之威仪,加强与邻邦的外交联系,朱棣命令郑和展开下西洋的行程,这项举措可谓是极为英明的外交政策。
郑和下西洋规模有多大
公元1405年,郑和在明成祖朱棣的示意下,开始西洋之旅。通过史料记载得知,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下西洋。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郑和下西洋规模非常庞大。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规模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船只总数,二是船员人数。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过四次明确记载。
郑和下西洋
明朝初年,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会带着27000多人,其中包括5个卫的明朝军队。那么5个卫的军队是什么概念呢?明朝军队规定,每个卫共由5000到5500人组成,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约2万7千人以上。除此之外,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还有200艘船只。郑和有过七下西洋的经历,船只最多时,竟然高达240多艘。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书中都有提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更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要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更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更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大船,需要两百多人共同努力。《明史·兵志》中写到,每一艘航海船可容纳上千人。为了体现明朝国力,统治者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郑和下西洋规模。据记载,明朝永乐期间,郑和下一次西洋就要花费60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船只的维修费用。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
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航海模拟图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在郑和之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总体来说,郑和之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史学界是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得到很高的评价,原本在以前东西方隔绝的情况下,郑和下西洋长期被低估,而且很多资料由于后来明朝后期走向自闭被有意销毁了,以至于连中国人很长时间都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不过现在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逐渐被人发掘,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慢慢提高。
郑和下西洋音乐剧
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它发生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之前,而且无论从船只大小、人数、航线等等都是同时代西方的航海家们所不能比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最强大的时期,而且明成祖好大喜功,也为了宣扬国威,所以当时几乎穷全国之力来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尤其在当时古代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人类奇迹实在是非常难以置信的。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它密切了中国与当时众多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与当时众多国家的贸易交往,也在客观上让世界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大帝国,它富庶友好,令人向往,这与同时代西方以传教殖民为目的的探险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眼界空前开阔,也从此有大批中国人下南洋去经商开荒,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华人华侨,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行程几万海里,远达非洲东海岸,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们对郑和下西洋如何保存食物津津乐道,试图寻找这个的不解之谜的答案。
郑和下西洋
据现有资料表明,郑和的船队很重视后勤补给,船队中有专门的保障给养的船只,而且船员们在船上带上了黄豆,黄豆可以发豆芽,这样就有了新鲜蔬菜,保证了维生素的补充。而且船员还饲养了马、羊等牲畜,既可以当做交通工具又可以补充必要的营养,还要鸡、鸭等活禽,这些都是船员维持体力的必备食物,这样就保障了即使在长时间不能靠岸补充新鲜淡水河食物的情况下,依然不会出现败血症等疾病。
另外郑和下西洋在保存食物方面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缴获地方的物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都携带有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火炮,主要就是打击沿路的海盗,而一旦打败他们,郑和便派人缴获他们的物资,占领他们的基地,这也是船队在茫茫大海中能够得到有效补给的重要手段,因为单靠随身携带的食物,远远不足以抵御茫茫大海的风险。还有就是将伤员安置在就近的小岛上,等待他们痊愈后再带上,这样就减轻了船队负担,也有效遏制了疾病的传播。
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
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开拓了我国航海领域新的探索,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工具,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船,可以说是极其关键的,郑和下西洋的船并不同于一般的船只,史册中有一定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分为了好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船只都有哪些功用呢?又以什么名字来命名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研究。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之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第二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马船”。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马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船,一些货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马船上的。
第三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粮船”。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须在物资上有一定的配备,这些物资几乎全部存放在粮船之上。
第四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水船”。这里几乎是将士们的住所。
第五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战船”。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如果遇到突发战争,可以用来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