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呢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呢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应该来说都在《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这个列传是司马迁为屈原和贾谊两个人所写的列传,虽然两个人不是同个时代的人,但是他们生平的境遇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屈原和贾谊两个人都是才情满怀,忠心却被奸人所诬遭到贬斥,在政治上始终郁郁不得志,但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司马迁就将两个人同归到一个列传中去。
司马迁图画
在这一篇列传中,司马迁介绍了屈原和贾谊的生平,以及所遭遇的的事情,并且对二人都做了相应的评价,其中对于屈原的评价尤为中肯,也正是司马迁对屈原的称颂,奠定了后人对屈原文学成就高度赞扬的基础。
司马迁首先对屈原的才能进行可一番描述,他指出屈原博闻强识,能够治理国际,又能够吟诗作对,高度赞扬了屈原的才能。另外,司马迁对屈原的作品也寄给了非常高的评价,司马迁说《离骚》用古代的事情,来讽刺当时的帝王,虽然文笔娟秀,但是意义却深远。还评价屈原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能与日月之光辉相较。
在文章的最后,司马迁也对屈原和贾谊做了总结说,自己读了《离骚》、《天问》、《招魂》等书,常常为他们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感到悲愤,去长沙路过屈原抱石自沉的地方,还留下了眼泪,追念屈原高尚的品格和节操。
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如何
司马迁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倾尽一生完成了我国之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著作的完成过程并不顺利,司马迁为写书先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撰写过程中又获罪受宫刑下狱,可以说《史记》是他毕生的心血。那么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司马迁画像
汉朝杨雄曾著《法言》一书,书中写到“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因此也成为了之一个赞颂司马迁实录精神的人,他提出的司马迁据实记录人物和司马迁钟爱奇才的观点也被人们所认同。班固是一个系统评论司马迁的历史人物,在班固的《汉书》中,班固专门做了一篇《司马迁传》,文中写道“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很好的赞扬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纪实精神,令后人叹服,而司马迁的纪实精神也成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文人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在他看来司马迁的文学风格是“雄深雅健”。韩愈也曾说过“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表现出韩愈对司马迁的崇敬。宋元时期,马存和郑樵也先后对司马迁发出赞叹,其中马存主要是赞叹了司马迁的壮游,他说司马迁“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因此司马迁的文笔或奔放浩荡,或深沉含蓄。南宋史学家郑樵则认为“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 *** ,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司马迁的评价之高。
明清时期的金圣叹、钱谦益、章学诚、赵翼和梁启超都先后对司马迁作出评价,其中金圣叹可以说是司马迁的知己,他对《史记》的探讨独树一帜。赵翼称司马迁为“史家之极则”。而梁启超则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并对《史记》做出极高评价,并说“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到了近代,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在《为人民服务》中也提到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郭沫若更是赞赏司马迁的才华,他曾为司马迁祠题写碑文,写道“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而翦伯赞更是认为司马迁是我国史学的开山祖师。
太史公司马迁发明了什么
司马迁是西汉最伟大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是却有人说司马迁还是一个“发明家”。
司马迁像
司马迁这位“发明家”发明的就是《史记》,再准确一点的说就是纪传体这种编写历史的方式。因为先秦或者更早时期的历史都是根据时间来编写历史的。但是司马迁对编写方式进行了创新,于是就在《史记》中出现了纪传体的编写历史的方式。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叙史实的一种方式,通过记叙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物传记为核心内容,以言行等结合记叙,更好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而且纪传体这种记叙方式也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等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将许多人物都重点突出出来,因此建立起来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世许多的小说和戏剧中,很多帝王、英雄、侠客等形象都是从这里演化出来的。
而且武侠小说等小说也都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很多武侠小说的体裁和记叙方式也都能看到《史记》的影子。而且很多小说都是以“某某传”等为小说命名,不可不说,这些都是源自于《史记》中纪传体的这种文体的影响。
在工业还没有闻名的汉代,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就已经开始发明和创造了,足见司马迁写《史记》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
司马迁祠到了什么地方
司马迁的祠位于今天山西省韩城市芝川镇的山岗上,司马迁祠的东面是黄河,西边靠着梁山,前面芝水萦绕。相传芝水原称是陶渠水,因为汉武帝在陶渠水之阳采过灵芝,于是就被改名字叫芝水。而司马迁的祠就坐落在芝水之滨。
司马迁祠
司马迁的墓祠始建于公元310年,当时县志记载,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看了司马迁的文章之后,大力赞扬了司马迁的功德,于是就给司马迁建造了墓祠。到了北宋靖康四年的时候,又重建了寝宫。之后的千年又经过了数次的修缮。
这座坐落在悬崖坡上的墓祠,依照地势形式,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的限制,整个建筑经过精心的修葺,看起来严肃挺拔,气势恢宏,与司马迁太史令的身份、文章等都非常的契合。一开始建造司马迁祠的时候,是没有墓的,但是可能是殷济觉得有祠无墓终究是个遗憾,所以在祠堂建起来之后又给司马迁立了一个衣冠冢。司马迁的死因和死年在历史上都是没有记载的,司马迁蒙受巨大的耻辱,在世的时候有巨大的成就,死了之后却连个死因和死年都不知道,在人们心中多少也是个遗憾,所以这个墓祠也算是弥补了人们心中的遗憾了。
根据司马迁自己描述,司马迁的高祖、曾祖、祖父等都葬在高门,而殷济之所以把墓志选在韩奕坡悬崖,就是因为这里离高门近,也算司马迁落叶归根了。
太史公司马迁还有后代吗
因为司马迁的出生日期不详,所以在公元前99年,司马迁被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出来的时候司马迁被捕入狱,这个时候司马迁是什么年纪也不清楚。但是在这之前司马迁也是有过生育的。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司马迁的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还有一个女儿,名字不可考证了。
司马迁铜雕
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而受到牵连,所以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为了躲避奸人的迫害,所以出逃并且都改了姓氏。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上了一笔,成为“同”,称为同姓。而次子司马观则是将“马”字加上两点,变成“冯”,成为冯姓。
另外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丞相杨敞,杨敞和司马迁的女儿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杨忠、次子杨恽。杨恽从自己的母亲手中得到了外祖所写的《史记》,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内容给深深吸引住了,对此爱不释手,逐字逐句地把这本书读完了。之后又看了好几遍,一读这本书杨恽就会忍不住的流泪,为外祖父的厄运惋惜感叹。到了汉宣帝的时期,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当时朝政清明,杨恽就将这么著作拿了出来,献给汉宣帝,这才让《史记》多年之后重见天日。
司马迁遭受宫刑并不是在没有生育之前的事情,所以在子嗣上司马迁也算是没有断了司马家的香火。但是司马家族世代都是史官,司马迁的儿子也再没有子承父业继续做史官了。
历史之父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
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要从司马迁父亲开始谈起,司马迁的父亲也是汉朝的太史,名叫司马谈。汉武帝元封元年的时候,本应该参加汉武帝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的司马谈因为病重只留在了周南,也就是今天的洛阳一带。司马迁参加完封禅大典之后来到了洛阳,看到了奄奄一息的老父亲。
司马迁石雕
司马迁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司马迁说,司马家祖辈都是做史官的,家族的事业不能断绝,所以你要子承父业,继续做太史。司马迁这就答应了下来,承诺说要把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
当时在汉武帝的统治之下,汉朝的学术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萧何修订了法律,韩信又在军法上做了申明,章程、礼制等也都一一被确定下来,许多文人墨客也都为朝廷所用。而且秦朝时候秦始皇焚书坑儒,明堂、石室的许多典籍都被坏坏,而鉴于汉武帝时期的学术氛围,许多爱好文学古籍的人也都把自己私藏的古籍给拿了出来,所以这些书也都成为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重要资料,《诗》、《书》等当时被毁的古籍,也都得以被重现被搜寻出来。
而且司马迁早年就受父命,在全国各地游历山水,深入到百姓中去了解古事旧闻,这些经历也都是司马迁写作的素材。另外,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变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一种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