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的来历竟是因一太保吃货
宫保鸡丁的来历竟是因一太保吃货
“宫保鸡丁”是川菜中的传统名菜,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常被人想当然地误写为读音相近的“宫爆鸡丁”。宫保鸡丁不但在国内深受大众欢迎,甚至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亦“泛滥成灾”,几成中国菜代名词,其情形类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一般认为和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画像
一种说丁宝桢来四川,大兴水利(维修都江堰等),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
又或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
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任上杀了慈禧当时的手下权阉安德海),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 *** “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
宫保鸡丁
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中国古代的时候,除了那些真的主管教育和教育行政工作的官员外,还有一些学官并不真的负责教育而是成为了一种荣誉性的称呼。明清两代朝中重臣一般都有虚衔,如“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这些头衔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官员死后追赠的,通称为“宫衔”。
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更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岁修过都江堰水利工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