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的观点有哪些
王守仁心学的观点有哪些
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继承了前人学者关于心学的精华思想,又从禅学中吸收养分,从而形成了明代独树一帜的心学。但从王守仁心学的体系上来讲又比前两者的学说更为细致且学说内容也更加完整,其观点依据也更为充分合理。
致良知书法欣赏
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那么何谓“心即理也”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与认知想结合,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物我的一体,两者相互依存。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够认识外物那是一种本能的存在,而心的作用就是用来判断事物的。如果一个人能将他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他就能从真正的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洞察一切事物。
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是“致良知”。在这里“致良知”是致一个人的内心的思想道德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遵从自我。而“知行合一”则是指一个的认知与行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分离独立,两者缺一不可。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存在关于某件事物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完成这一认知,将心中的认知付诸实践。正是王守仁这样独到而又深刻的观点,使得心学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除却以上三点基本的心学观点外,博文多识的阳明先生还有其他许多关于心学的观点等着我们前去挖掘和品读。
明朝王守仁资料
在历史上王守仁不仅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个好武学的军事家。王守仁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一个富裕的人家,其夫王华于成华十七年高中状元,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便在王守仁小时候开始便广招名师对其进行培养。而王守仁也不负众望,领悟能力超强,很快就能举一反三。
王守仁人物像
王守仁除了良好的文学天赋外,更是在军事上有超强的认知能力。父亲王华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父亲王华决定带儿子去关外转转,开拓眼见。经过一番游历,王守仁的军事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等到他十四岁时,便敢自己一人离家远游,去过居庸关、山海关,出过塞外。他的父亲本以为他会弃文从武,但王守仁的文学天赋还是远在他的军事之上。在他二十七岁那年与他父亲一样高中进士,本以为他会安心的做一个文官,但万万没想到,王守仁后来官至右副都御史参与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在他前去福建剿灭强匪的路上,听闻宁王谋乱犯上起兵造反,便果断的做出了决策,趁宁王集中攻打安庆时,集中兵力围剿宁王老巢南昌。这一决议为镇压宁王叛乱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平定宁王的叛乱,是其在军事天赋上最有利的证明之一,《明史》曾有言他是明朝文官中最会军事的之一人。
后虽王守仁的仕途不顺,几番起伏,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关心朝政,发展自己的学说。
王守仁的警示名言
明代大儒,被后世尊称为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言,其名言蕴含着深刻的涵义,令后世子弟深思。
王守仁名言书法欣赏
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句。这本是时任都察院左佥御史的王守仁在明德十三年间前去江西剿匪时,与其弟子往来书信中所写的句子。他告诉弟子,他这番前去剿匪,要镇压当地的强匪是容易的,但要从根本上纠正强匪和当地百姓的思想认知确实非常的困难,他们的认知已经形成,社会不安稳的根源还是难以根除。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要改变一个人,一定要从他的内心开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在明代这个大历史的舞台上,王守仁其深刻的认知,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心即理也”这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指物我一体,是不相互独立的一个存在。认识外物是一个人的本能,心是一个人判断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够将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物我合一,那么这个人将能够洞察一切事物。在现今社会里,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义,一个人单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断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
博文多识的王守仁除去以上这两句名言,还流传下其他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挖掘。从其名言中,我们可窥王守仁的气度以及自身的抱负,醉心政治。
王守仁弟子揭秘
心学之所以在后世流传甚广,原因有二:一是心学破除了以往主流思想对民众思想的钳制,解放思想;二是王阳明先生一生立院讲学,广收学徒,他的学生更是将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
弟子王艮
在王阳明先生所收的弟子中除去本土人士子弟外更有海外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子弟,可以说其心学思想对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思想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么在其弟子中,较为著名的有哪些呢?
究其一生,其弟子众多,但在现今社会还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明代的王艮,他除发展心学外更是在心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为进一步传播心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其入室弟子,明代大学者冀元亨,他一生追随王守仁,以发扬心学为己任。在海外日本弟子中,有据可考的有日本著名将领东乡平八郎、被尊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日本倒幕运动的带领人西乡隆盛等,更有朝鲜大儒李滉。
除去正式以及编外弟子外,更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例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宗羲,学者李贽,学者刘宗周等。
而从相关的资料中不难发现,王阳明先生所收弟子绝大一部分都入仕,官位或高或低,可见心学对明朝的政治以及思想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从传播与发展的意义上来讲,心学能在后世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王阳明先生所收的弟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王守仁著作有哪些
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在其辞世后更是被后人尊称为王文成公。他的一生除仕途外更是立院讲学,流传下丰富的文学著作,那么他的著作有哪些呢?
《传习录》
王守仁的著作行文流畅,大气,在字里行间可窥见其心胸抱负。在现今广为流传的有其哲学著作有《传习录》、《阳明全集》、《大学问》等等。在《传习录》一书中,主要内容是王守仁与其友人及学生论学的书信合集和自身语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概括了王守仁心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学者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其心学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阳明先生的《阳明全集》又称《王文成公全书》,更是在我国研究明代主流思想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问》更是其重要的教典,是心学精华思想的记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简洁明了对心学的主要精华部分进行阐述。
去除对心学的研究和发展的相关著作,王守仁在诗歌上有也极大的造诣。诗歌是其抒发感情,感慨人世变迁的主要方式,不可或缺。诗歌用词精致平易,结构严谨,琅琅上口。诗歌内容基于日常生活却又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观其著作,可知王守仁一生博学多闻,涉猎广泛,不受题材的限制,除去以上所列的书籍诗歌,更有流传于世的散文《与毛宪副》、《瘗旅文》等,还有散曲《归隐》。
王守仁图片大全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王守仁又称王阳明,和陆九渊一起主张研究心学。
王守仁画像
王守仁二十七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在仕途中,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一哲学思想,在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还传入了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方,并产生了大批的追随者。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王守仁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很吉祥的梦,意味王守仁一生会有很大的作为。家庭条件的优渥,给王守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加上王守仁自幼聪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见解。
据说,王守仁成婚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后来问及原因时,才知道王守仁在闲逛中,被道士打坐所吸引,便前去向道士请教。俩人相谈甚欢,王守仁和道士一起打坐到忘记了时间,第二天家人才找到王守仁。从这个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王守仁对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后来,王守仁关于“格物致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守仁进入官场之后,因为不满宦官刘瑾执政,便上书进行弹劾,遭到刘瑾的报复,王守仁不仅被杖罚,还遭到了贬官。贬官途中,刘瑾派人追杀王守仁,王守仁伪造自杀逃过追杀。王守仁受到父亲的点拨后,继续赶路上任。到贵州龙场时,他用道理教育当地人,并受到尊敬和爱戴。慢慢地,王守仁对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经过不断地探寻,王守仁提出心学这一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