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亡原因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1-10)230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羽扇纶巾,足智多谋。他在在三国可谓难得的英才。那么诸葛亮是怎么死的?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诸葛亮死亡原因。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亡原因

5000年中国悬案: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大概是《三国演义》太普及了,家喻户晓,大家都信以为真,把文学作品当真实历史读了,并口耳相传,对于三国,人们以为就这么回事。自从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之后,三国就更普及了,再加上某些对历史不大了解的年轻人在网上发一些有关三国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根据三国演义来写,所以,三国人物似乎更加八卦了,很多读者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因为如果不是专业读者的话,很少有人愿意认真去读真实的三国历史书,比如陈寿的《三国志》,或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三国的部分;至于读后来的历史学家写的研究三国历史的学术著作,那更是凤毛麟角了。总之,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人们对真实的三国历史还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点混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了一个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实际历史上的周瑜比诸葛亮大十多岁,而且周瑜也不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是一个雅量高致的儒将,而且音乐修养特别高,当时在吴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现在网上的作者学了罗贯中这一招,来了个既生亮,何生懿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离奇故事,而文章的根据基本是《三国演义》,显然,他的可信度不高,当然如果娱乐一下还是不错的,但是由这个既生亮,何生懿的故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野史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陈寿的记载中,诸葛亮是病死的,再从后主刘禅的诏书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遭疾病而死。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诸葛亮也不是被司马懿气病的,主要是积劳成疾。诸葛亮自己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如《三国志》说诸葛亮: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在评诸葛亮时候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劳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生于181年,去于234年,五十四岁;司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七十二岁。诸葛亮比司马懿小两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有两次提到司马懿: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一次间接交锋在孟达叛曹魏的时候。当时司马懿驻屯在宛,《晋书宣帝纪》载: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司马懿知道了诸葛亮的计划,于是快速进军,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而当时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等到司马懿从天而降,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这次间接较量,诸葛亮大概认识到司马懿的这个人不简单。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亡原因

蜀汉建兴九年 (231年),即魏太和五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三国志》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 晋书宣帝纪》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 *** 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也败过。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战都一带而过。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多以后者记载为准。两书对战争的总体趋势描述相同,都是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亡原因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于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

从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当时蜀汉与魏国实力相当,所以处于相持状态,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不能进,相反诸葛亮多次主动求战,而司马懿都没有应战,可以看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在内心深处还是很畏惧的,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怪才,当有人把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说给司马懿听的时候,司马懿调侃的地说:我能料生,不能料死。《晋书宣帝纪》记载了司马懿的这件事情: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司马懿之所以笑和自我安慰,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去世自己终于没有敌手而高兴,另一方面,也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那种潜意识的畏惧。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既生亮,何生懿之类纯属搞笑,没有历史依据;相反,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看出,司马懿是相当敬佩诸葛亮的,甚至对诸葛亮心存一丝害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1/483010.html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亡原因” 的相关文章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崔浩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都说清承明制 清朝皇帝为何不像明朝皇帝一样个性十足

都说清承明制 清朝皇帝为何不像明朝皇帝一样个性十足

还不知道: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清是我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两个王朝,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及君主专制的集大成者。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后因宦官当道朝臣腐败而轰然倒塌,自之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朝,清入关后几乎全程...

乾隆临死前为何告诫嘉庆不要杀和珅 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才明白道理

乾隆临死前为何告诫嘉庆不要杀和珅 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才明白道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告诉儿子不要杀和珅,可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父亲的苦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和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因各种影视剧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油嘴滑舌、贪污受贿等各种不好的行径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不过,在官场上他却是一个政治高手,...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朱棣为呵会发动靖难之役?与姚广孝有何关系?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朱棣当年想造反,其实他的心中是十分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造反无法成功。毕竟他只是一个藩王。从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获得成功的则寥寥可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藩王在用一个小小的...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时,杨洪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杨洪为功曹。诸葛亮向杨洪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在处理李承乾的时候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上策而不是其他选择

李世民如何处置李承乾方为上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虽然其因为并非长子而无缘太子之位,但由于其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手下人才济济。所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用武力夺取了本应是兄长...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