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墓?曹操真的有72座陵墓吗?
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是宋代文人俞应符对我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后留下七十二疑冢的感叹,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曹操无穷智慧的钦佩。是呀,一代枭雄曹操在生前洒尽英雄气慨,于乱世中崭露头脚,开创了魏国的一代基业,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才智是鲜有人能及的。智者的行事往往也异于常人,所以,在他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那就是他的墓冢之所在。曹操的陵墓据说有72座之多,其中真真假假,究竟哪一个是曹操的墓葬之所在?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搞得清楚。
关于曹操墓葬的所在地,广为流传的是这样的一个传说。建安二十三年(218),可能是预感到自己行将寿终正寝,已近暮年的曹操为他的后事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大意是说,古代圣贤的墓葬的所在地一般都是贫薄的地方,现在我发现邯郸城西的西门豹祠就比较合适,而且,西门豹也是我毕生仰慕之英雄,能够作他的邻居,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我们都知道,西门豹即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改革家,其投巫治邺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他,曹操是十分景仰的,所以,让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而居是他的心愿。
在《终令》中,曹操还告诉他的儿子曹丕,他的墓葬一定要遵循他的毕生的提倡,那就是要薄葬,而且多次一再要求以高为基,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他的儿子曹丕也忠实执行了这一遗嘱。而且,更为奇怪的是,为了怕自己的墓冢被盗,他命令曹丕和他的群臣在他死后,要为自己设置72个坟墓,每个坟墓对外都称作是自己的墓冢所在,至于自己真正埋在哪一个,《终令》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在下葬那天,72口棺材同时出殡,以迷惑当时的人们。这样,人们就不知哪座是真的曹操墓,令人疑惑,所以又叫做疑冢。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为自己设置72座坟墓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曹操的老奸巨滑、傲视世人的才智,和后人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吗?其实不然,七十二疑冢仅仅是长期藏在聪明一生的曹操的一个心理阴影而已。关于上面的这个问题,这里又有另外一个传说。
我们都知道,长1.78米、由2008块玉片、近2000克黄金编制而成金缕玉衣出土于西汉的梁王墓葬群,它不仅反映了汉代的文明的发达,最为直接的是,它宣告了汉梁王墓葬群藏宝的丰富。的确,史料记载,汉梁王墓葬群中的每一座墓都是一座宝库。后来,丰富的宝藏引来了无数的盗墓者,曹操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据史学家考证,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应该是之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据记载,当时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石头封死了墓道,对于普通的盗墓者来说,即使能够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是很难进入墓室。而曹操可以动用庞大的军事力量,获取墓葬里的宝物。
盗墓得到大量财富的同时,曹操心理也犯了嘀咕:厚葬是很容易招来盗墓的,一个人虽有再多随葬品,但却因为过多的宝藏招来盗墓者,最后也逃脱不了暴尸街头的命运。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之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所以在公元218年他颁布的《终令》中,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而是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根据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也不用堆土,更不要植树。而且,他虽然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极为简朴的四季衣服,仍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就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人殓,其余季节的衣服就不要随葬了,金玉珠宝铜器等奢侈物品,一概不要随葬。
其实,曹操这样做,虽然与他一生主张节俭这个原因有关外,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深刻地知道,如何防止盗墓,应该是自己死后的更大顾虑。因为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陪葬品狼藉一片的场面后,曹操的心中自有一番思量,他明白,自己能管得住今生,却管不住来世,他不愿自己死后随便被世人糟蹋。
所以,曹操便与后人的智慧进行了一场死后的生与死的边缘上的较量,从现在的考古结果来看,曹操依然是胜利者。直到今天,曹操的墓究竟在哪儿还是个谜。关于曹操墓冢的所在地,史学界有三个争论:一种说法认为,曹操葬于邯郸之西岗西门豹祠一侧。西门豹祠建于南朝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4),曹操却死于此前334年,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葬在漳河底。据民间传说,清朝顺治初年,漳河水干涸,渔民看见河中有一块大石板,从石板的缝隙中进入,渔民们看到曹操穿着龙袍,躺在一块巨石上面。而且还有传说讲,曹丕曾经因为漳河水改道,曹操墓穴被淹没而没有地方祭祀而悲伤。不过这也只是传说而已,并不是史实。第三种说法认为曹操葬在漳河边,即七十二疑冢中的一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曹操的真墓是可以找到的。但建国后,由于建设的需要考古学者曾对这些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终于揭开了这一疑冢之迷:这些疑冢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而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所以我们虽知道了七十二疑冢葬的并不是曹操,但曹操陵冢的具体地点在哪,至今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