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趣事 盘点古代人那些高考趣事
一、古代高考三题
我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在某些方面和现在的高考很有异曲同工之处。
1。古代高考也封卷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开拆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过,在古时封建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即便实行考卷弥封制度,还是有不法考官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于是,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赵恒下令设誊录院,由书吏誊抄科考试卷,考官藉誊抄副本评卷。此种作法,把考试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古代高考也有少年班
每年的高考,几乎都会传出有低龄高分考生被重点院校破格录取的消息。前几年还有学校开设了少年班,专门网集神童加以重点培养。
然而,对神童实行特意培养并不是今人的创举,大量史料说明,中国自古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对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视,一旦发现,就要着意加以培养,并引为皇朝幸事。
史学有记,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俱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年龄在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而在宋朝,童子科还录取过女孩。宋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幻玉的女孩,在中书省应试,主考官挑试诗书43件,全部通过,为此,孝宗皇帝特地封她为孺人。
元代也曾规定,凡童子科中试者,一律录取到朝廷的更高学府――国子学里加以重点培养。
3。古代高考也重素质教育
现在高考,高分低能现象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实际上涉及考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古代的高考,古人同样重视这一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科考就是举人到京城会考,金榜题名后紧跟而至的就是高官厚爵。其实,真实情况并非这样,古人在会试取中贡生后,还要面临另外一场考试――殿试,然后才能决出名次。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皇帝除了现场点题让贡生们作文比试外,还要通过问话、观察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考察,最后综合他们的情况,才能定出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应名次。
殿试的好处是,通过直面观察,对考生平时接受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尽量做到全面正确地评估其才能。这说明,古人对考生素质教育的重视不亚于今人。
二、我国古代如何高考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更高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也要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了高考的入场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书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的科目
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高考怎样防止作弊
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 *** 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滤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是,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时有发生。
古代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之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高考状元知多少
科举史上之一个状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500多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